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记大若岩寻谢踪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31 22:18:46 作者: 字体:

白泉的人和物

  金秋十月,桂丹飘香。在继蓬溪站之后,谢灵运采风团又一次出发。

  白泉是否是谢灵运诗文所提及的《过白岸亭》里的白岸亭,我们不得而知。采风团成员徐逸龙认为有据可考证,而成员谷峰则并不大赞同。然而白泉内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古迹,牵引着我们前行,探访。

  物是,人非

  白泉位于大若岩镇,为陈姓聚居繁衍之地。白泉名得自于村后(即现在大若岩镇中学)山脚下的一眼“白水”井。相传几百年来井水一直是乳白色的,就像母乳一样。原国民党抗日名将陈素农的府邸东首门台对联“白水明心白”也运用了这个白水井的古典。

  旧时,银泉村、玉泉村、白泉村分别称为岭下村、后村、前村,统称白泉。

  “居临白水观鱼跃,门对琴山听鸟歌”,白泉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其山环抱而四合,村舍依山而筑,前临楠溪,视野开阔,环境优美,“东连陶公洞幽深,西接百丈瀑如帘;南面琴山钟秀气,北有白水起波纹”,水源丰沛,人烟稠密,风气淳美。

  采风团先到达银泉村,沿着小道入村时,我们便能听到村内“叮咚叮咚”的机器运作声。据陪同村干部说,银泉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小饰品来料加工,村里有十多户人家从事这门行业,每户人家一年可获利8000元左右甚至上万元。

  徒步而行,村内所见的房屋多以红砖屋为主,一转角,偶尔会闯入石砌而成的古老房屋,门檐上是难以辨析的对联。由于房屋地基扩建,通村的路都比较狭小。村内的人们大多聚集在楠溪江畔的三官亭边,嬉戏玩耍于银杏树下。

  银杏古树见证了银泉村的悠久历史,已然是村内生活中的一部分。银杏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中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据当地村名所说,该树龄410年,树高27米,胸围4.4米,冠幅23米。四米处分三个大叉。

  “小时候,我们没什么地方好玩,银杏树周边就是我们的娱乐场所。”村支书陈荣光说。

  “会有人调皮爬树吗?”记者问

  “不敢的,银杏树很脆弱的。大家保护还来不及。”陈荣光答。

  每年在叶子将黄未黄时,总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向知情者打听“叶子黄了吗?”可以想象,银杏古树一片金灿灿,与蓝天、古亭、鹅卵石地面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最美的自然风光画。

  村民说,每年秋冬时节,有许多外地人来村中收购落地的银杏树叶,据说用来泡茶,或者填充枕头,可以治疗高血压。每年中秋后,银杏果就可以用来炒着吃。

  我们所见的银杏树叶还是绿色,仰头望之,似与我们很近,但却无法轻易触摸到。正如无法窥见银杏树所经历过的历史一样,无论朝代更替、人事变迁,他们一直在默默生根、发芽、长枝、结果。

  沿溪而上就是白泉村,交界处有一白泉亭。据当地村名说,白泉亭的位置原是一庙殿,前面曾是一码道,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往来于楠溪两岸之间主要靠渡船。

  县志办李昌贤先生的老家正与白泉隔江相望,在他所写的回忆文章里曾说道:“白泉村与银泉村,相距不到1公里,村前有一个较大的溪潭,两村在对岸都拥有不少山场和田地。多年前白泉曾有两条渡船,银泉有一条渡船。1986年白泉大桥建成后,白泉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

  银杏树仍然矗立在那,溪水仍旧不停地流淌着,只是人不是那样的人,周遭的环境一直在变迁着。

  人去,物在

  白泉,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迄今已逾930余年历史了。祖上陈夷实,唐代任福州禄事,后升太守,携家居福建长溪赤岸,其长子陈昭远,唐时任浙东观察使,北迁居杭州钱塘,唐武宗时退任归隐永嘉楠溪小源茗岙为肇基始祖,后裔陈灏,宋神宗时考中法科,又中特奏科,任大理寺评事,退任归隐居白泉。白泉后代人才辈出,或守土卫疆,或廉明勤政,或戎马征战,或翰墨文章。白泉曾在清朝、民国时办过书院与女子学堂,如潘山寮、五桂堂等,出过不少举人与贡生。近现代有陈素农、陈光中等。

  五桂堂现在是一个专用祠堂,据称是第一代先祖的第五个儿子的祠堂。“在清末时,这里曾办过学堂,只有一位女教师,名为凤丹(音译),未曾出嫁过。”据村民陈政湘说,这位女子很是传奇。旧时永嘉这一带穷困,几乎没人念过书。而这位女子感慨家乡教育缺乏,特地开办学堂,收纳白泉及周边一带学生。不过这段时间并未持续很长,之后祠堂被作为集体所用,曾为粮仓,后荒废,于近年才开始修葺。

  如今的五桂堂得到村民重视、保护,祠堂外门檐上重新供奉先祖画像,门檐上也重新书写着“五桂堂”“枝繁叶茂”等字样,而祠堂里的青石虎爪云纹柱础雕刻,上面的藻井图案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白泉还保留很多古迹,各式各样规模宽敞、建筑精致的明清时期砖木建筑,有三合院式的、四合院式的。岁月沧桑,虽然不少房屋出现破败,但仍旧有不少居民居住在内。“这里原是供奉先祖的主屋,室内原有龙纹雕刻,熠熠生辉。”一老屋主人仍旧记得当初老屋古朴建筑,屋檐、藻井天然美观。

  曾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民党将领陈素农旧居也仍旧被保留着。该建筑为民国时期,屋舍朴素典雅,楼屋建筑二层,木式风格,二楼阳台设有栏杆,凭栏望去,庭院深深,古树炊烟。现在居住在此的是陈素农的远亲,其儿女均远居他乡。

  在玉泉村中一古屋前面,有一对做工精致的青石“户对”。采风团成员纷纷猜测这里定是官宦人家的居所地,一般普通百姓难有此“户对”。但关于这对青石户对的记忆,村民皆不知。“上一辈未曾留传下‘户对’的故事,族谱里也未记载这户人家的事情。”81岁老人陈久仙说道。

  而在一群古屋建筑中,保留最好的莫过于村内的陈氏大宗了,始建于宋代。不过在前几年,它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如今仍能见到祠堂被烧的痕迹。而让其幸免于难的,就是放置在陈氏大宗边上的火警鼓。火警鼓,祠堂鼓的一种,是楠溪一带农村历来用于传递火警信号所用。由于楠溪一带古村多木构房屋,历代民间对防火极为重视,火警信号通常有击锣、鸣钟、敲梆、擂鼓等。陈氏大宗祠内的火警鼓制作于明代嘉靖年间,鼓面用牛皮制成,直径1.02米,擂响时,声传数里。而今的火警鼓已在90年代陈氏大宗修葺之时被置换。“敲鼓多发生是紧急事态的情况下,所以平时不能随意击鼓,待正月初一为表热闹喜庆,方可随意敲打。”村民陈政湘说。

  离开白泉时,我们还特地去看了取名“白水井”的水井。其位于现在大若岩中学校园里面。学校由于考虑到安全,井沿已经用钢筋条围合了。伸头俯视,井内杂草丛生,布满蛛网,看不清水似白还似绿,也不知校园内的读书儿,是否知这古井与白泉的关系。(记者 胡艺罗/文 林琦/摄 (“寻找谢灵运足迹”大若岩站待续,敬请关注。)

首页  上一页  [1]  [2]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