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记大若岩寻谢踪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31 22:18:46 作者: 字体:
 
 

  谢灵运《石室山》诗云: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坰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石室山》诗作于景平元年(423)春,写诗人清景乘船往游石室山,不由得动了离俗成仙之念。石室山,黄节《谢康乐诗注》以为是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所说的“在小江口南岸”的那一座,郝昺衡《谢灵运年谱》采用其说。有研究者认为,揣摩诗意,似指永嘉郡的石室山。”采风团成员徐逸龙介绍道,“且大若岩白泉村与谢公笔下的白岸,有一些相似,还待寻访。”遂于本周二,一步一辨析,大若岩站成行。

  时间:上午8点20至10点20

  地点:大若岩陶公洞

 

  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位于大若岩山脚下,是一大型天然岩洞。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上午8点20分,一行人到达洞前,“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讲经坛可纳数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神龛右下侧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象,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悬崖滴水晴疑雨,凉气袭人夏似秋”。

  陶公洞历史悠久,二千年前,后汉甘露年间,道士傅隐遥曾隐居于此;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修炼;南朝齐梁年间,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隐此撰《真诰》一书。洞内殿宇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陆续修建。这里香火旺盛,游人如云,每年农历8月初至9月9日,是为香期,烧香拜佛者日逾万人。

  《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石室山,《名山志》云:楠溪入一百三十里,有石室,北对清泉,高七丈,广十三丈,深六十步,可坐千人。状如龟背,石色黄白。扣之,声如鼓。沿山石壁高十二丈,古老传云,是石室步廊。”

  “步廊,步廊在对面的石岩腰。”在村中,确有“步廊”的方言词汇。不过,现有的步廊为几十年前所建,“小时候,我们上山砍柴,也走步廊。”9点40分,一行人沿步廊登山,约莫20分钟到达一间亭子,俯视“石室”陶公洞。“在脚下,该就是《名山志》中的‘步廊’。”徐逸龙猜测,而同行的成员猜测可能为对面石室山的某条消失的小路。

 

  时间:上午10点30分至上午11:50分

  地点:十二峰

  清代诗人金简庵《联十二峰峰名诗》诗曰:

  天然童子住岩巅,宝冠香炉娱目前。仙掌高擎天柱崛,莲花香送展旗边。虽贪石笋何知味,静听横琴不奏弦。卓笔漫题犀角赋,石碑苔绿记名贤。

  十二峰位于陶公洞西北约3公里处。一群峰峦如柱石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挤,错落有致,环列在一座饭甑形的半圆的山上,群峰嵯峨、峭拔,气势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人们为之取名曰宝冠峰、香炉峰、仙掌峰、天柱峰、莲花峰、展旗峰、石笋峰、横琴峰、卓笔峰、犀角峰、石碑峰、童子峰。

  其中最高峰为宝冠峰,海拔517米。天柱峰犹如一柱擎天,自山腰拔地而起,相对高度约250米,甚为壮观。童子峰,高约10米,立于峭壁之处,头露双丫髻,如刚健的勇士,守卫着十二峰的大门;天柱峰,相对高度250米,巍峨挺拔,状如柱石,顶立云天,有“天欲附,赖以柱其间”之势,峰顶晨雾缠绕,峰脚似有斑斑斧痕;香炉峰,峰顶似香炉,顶端丛生的灌木藤萝,袅袅香烟;石笋峰,与香炉峰毗邻,形似竹笋,破土而出,立地擎天;宝冠峰,高157米,峰巅树木苍翠,酷似古人戴的峨冠;石碑峰,在宝冠峰与展旗峰之间,一块巨大的崖壁肖碑碣;展旗峰,在石碑峰右,山峰高入云霄,象一面正欲舒展的战旗;莲花峰,与展旗峰毗连,此峰巍然挺立,似含苞吐蕊的莲花;横琴峰,在莲花峰旁,酷肖一架古琴,横躺在峭崖峻壁上,上面有一条凸出的石纹,青苔斑驳,似古琴的弦,雨天,水过石纹,如古琴拔弦急奏,余音袅袅;卓笔峰,在横琴峰侧,卓然独立,宛如一支神笔;仙掌峰,在卓笔峰上首,象仙人巨臂伸向苍穹,张开五指,朝华焕彩,颇有托日擎天之势;犀角峰,在山背面,昂首引颈,头向东方,活象独角犀牛对空望月。一群人按诗索景,妙趣横生。

 

  时间:下午13:30分至16:50分

  地点:大若岩白泉村

  谢灵运《过白岸亭》诗: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白岸亭,也是一处尘封已久的风景。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九,“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谢公游之。

  “此次来白泉村,想要解决重要的事情。”徐逸龙介绍:“清光绪十六年(1890)宗源瀚《浙江水陆道里记永嘉县地图》所标白岸山,即今黄田白岩所在,白岸村位于枫埠村(埭下)西南,即今浦边村。但浦边村距离郡城仅三十里,仍属瓯江感潮区,与“岸沙白”的地理特征不符合。”

  而在鲤溪深固《苓川陈氏宗谱•雁行》载,“第十六世表十二陈应昕(1453~1503),字士莹,配白岸戴氏。”可见,明朝白岸村仍有人口居住。另据昆阳《潘氏宗谱》记载,唐玄宗天宝(742~745)年间潘兆玑自青田迁居昆阳铸铁炉,十九世潘铁孙赘居金洲(今大若岩镇荆州村)戴氏,就以金洲为家乡,时间大约在元朝。荆州北与傅岸隔江相望,有人渡相通,东邻白泉,今三村同属大若岩镇。“如能在白泉村,访到戴氏人家,许能佐证一二。”徐逸龙说道。

 
 

  在白泉村未能发现戴氏人家,在附近的荆州村倒有所获。

  白岸,是否为白泉,仍不可确认。楠溪江山水诗之旅如是才更迷离,古村古井古屋,是否为白岸,已采美景人文入囊中。(记者 林琦文/摄)

[1]  [2]  下一页  尾页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