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沙头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室里,一场关于“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的养育课正在开展。来自嘉星儿童成长中心的督导老师站在家长和老师们面前,讲解着如何与孤独症儿童互动相处。台下,家长和老师们认真聆听,不时低头记录。“孤独症孩子只是行为刻板一些,语言沟通有障碍,但他们内心渴望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公益课可以照亮那些被误解的孩子们。”
这堂课,是由郑自爱和她的团队发起的助力“星星的孩子”成长的公益行动。专题讲座结束后,团队为孩子们进行发育行为评估,向家长普及国家针对孤独症和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政策补贴,评估后并不能判定孩子的病情,还需要让家长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进行鉴定,以此推动幼儿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郑自爱和团队已在全县12所幼儿园进行助力“星星的孩子”成长的公益行动,筛查出20多位需要干预培训的特殊儿童。

从幼师到孤独症儿童的守护者
十五年前,郑自爱还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班级里一个特殊孩子的到来,让她开始关注起孤独症儿童这一群体。“那孩子从不与任何人互动,眼神总是游离,没有眼神交流,只是不停地摆弄手中的白纸。”郑自爱回忆道。当孩子情绪发作时,即便是有多年幼教经验的她也感到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她偶然发现音乐能让这个孩子平静下来。
“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孤独症康复需要专业的知识。”这个发现,让郑自爱在心中种下了投身特殊教育领域的种子,之后她总是抽出时间去学习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技术。2021年,她与三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办了嘉星儿童成长中心,专注于孤独症和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训练。
走进嘉星儿童成长中心,教室里穿梭着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在大运动训练室内,三位治疗师正与孩子们进行跳绳练习,锻炼孩子们的跳跃能力;通过抛球训练,提升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力量控制力;利用平衡器械,训练孩子们的协调能力。在一对一专注力教室中,老师耐心地引导孩子模仿口型,仔细纠正每个音节的发音。郑自爱告诉记者,康复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可能一个简单的知识要重复上百次,但孩子们微小的变化,足以照亮黑暗。“曾经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语言只会蹦单字。”郑自爱眼中闪着光,“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孩子进步非常大,现在已经能流利地聊天,还会讲段子呢!”孩子们的变化就是郑自爱前进的动力。
“扫盲小队”的征程
在郑自爱的办公室里,一张永嘉地图格外醒目,上面标记着她公益行动走过的足迹。“每到一个地方的幼儿园,我就会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郑自爱笑着说,“我们就像一支孤独症知识普及小队,到乡镇、到村里去‘扫盲’,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
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很多家长对孤独症认知不足,甚至有些幼儿园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敬而远之,认为幼儿园里孤独症儿童很少,没有评估的必要。”但郑自爱的心里始终装满了坚持:“即便幼儿园没有孤独症孩子,我们也要过去普及知识,我们扫的是认知盲区,救的是孩子的未来。教育要包容所有孩子,就必然要面对特殊孩子教育这个课题。”
在评估工作中,她见过太多因“贵人语迟”的传统观念一拖再拖而耽误孩子治疗的案例。在一次公益普查行动中,郑自爱遇到一个孩子,“一碰他的双手,孩子情绪反应就很大。测评显示他的大运动、语言、认知各项能力都很薄弱,急需干预训练。”但是家长并不认同他们的评估结果,经过团队连续一个多月电话加上门,家长终于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鉴定,之后走进了康复机构进行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孩子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最让郑自爱感到欣慰的是,原本因三小时接送路程而不愿意配合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进步后坚定地表示:“我愿意坚持送孩子来上课。”
去年11月,郑自爱团队迎来了一个重要突破——与瓯北中心幼儿园建立了融合伙伴关系。“融合对星星的孩子来说是刚需。”郑自爱解释道,“在机构里,孩子们面对的是熟悉的环境和一对一的指令;而在幼儿园,他们要适应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和集体指令,这既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契机。”
在融合活动中,每个特殊儿童都配有一位“影子老师”,随时关注孩子的状况。让郑自爱感动的是,普通幼儿园的孩子们“性格开朗,很愿意当志愿小伙伴,主动招呼我们的小朋友一起玩”。在烘焙室里,孩子们一起做着红薯冰激凌,“星星的孩子”在小朋友的带动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融合的机会,对特殊孩子的语言沟通和社交能力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永不放弃的信念
“在我们的领域里,没有‘放弃’二字。”郑自爱的话语掷地有声。“最大的挑战不在孩子的康复训练,而在家长的放弃。”郑自爱感叹,她提醒道,0-6岁是孤独症治疗康复的黄金时期,“如果发现孩子语言表达严重落后于同龄人,只会用行动表达需求、呼唤不理,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排查。”
在长期的教学中她发现,相比特殊孩子的教育,家长更需要关注自身身心健康。“家长非常需要心理疏导和家庭康复指导知识,除了在机构训练,家庭康复也至关重要。”为此,嘉星儿童成长中心建立了家长学校和家校交流群,邀请专业老师为特殊孩子的家长支招,对家长进行24小时线上帮助,为家长们搭建起交流与支撑的平台。
郑自爱也遇到了不少家长因为对补贴政策缺乏了解,而放弃训练。“今年0 - 6岁孤独症儿童筛查纳入浙江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一。”郑自爱介绍说,“在永嘉,孤独症儿童每年可获得3万元康复补助,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有2.4万元。其实有这些资金补助的加持,普通家庭都可以给孩子进行基本的康复训练,费用问题并不是最大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几乎每个幼儿园里都有几名孤独症的孩子,只是程度不同。”凝视着地图上尚未标记的区域,郑自爱目光坚定:“有的学校、家长会把我们拒之门外,但我始终相信,知行合一,做正确的事,就要坚持走下去。”她要带着这份初心,继续为“星星的孩子”点亮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