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候诊区,手持骨密度检测单的年轻人与在家人陪同下复查的中老年人并肩而坐,这样的场景已愈发常见。随着骨密度检测等检查手段的普及,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与诊断率正稳步上升。然而,医生指出,患者数量增加的背后,与长期久坐、高糖高盐饮食、熬夜、过度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些行为正悄然透支着人们的“骨量银行”。在世界骨质疏松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县人民医院,邀请骨科专家解读骨质疏松防治知识,助力全年龄段人群科学守护骨骼健康。
30-35岁是骨量“黄金储备期”
年轻更需重视骨骼养护
“很多年轻人觉得骨质疏松是‘老年病’,与自己无关,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叶圣昭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人体骨量在30-35岁左右会达到峰值,这一阶段的骨量储备情况,直接决定了年老后骨骼健康的“底气”。“年轻时如果能通过科学方式提高骨量储备,年老后钙流失的影响会大幅降低;反之,若年轻时忽视骨骼养护,年老后骨质疏松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轻微外力就导致骨折的情况。”
那么,如何在骨量峰值期做好储备?叶圣昭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要保持饮食均衡,注重钙与维生素D 的摄入,避免高糖、高盐饮食——高糖会影响钙的吸收,高盐则会加速钙的流失;其次,要坚持规律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爬楼梯等,这类运动能对骨骼产生适度刺激,促进骨密度提升;此外,还要避免熬夜、过度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熬夜会打乱人体代谢节律,影响骨骼代谢,过度减肥则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骨量积累。
中老年人需针对性干预
警惕“沉默的疾病”信号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速度加快,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叶圣昭表示,中老年人在骨骼养护上,需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每日应额外补充600毫克钙,同时搭配鱼肝油或活性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在运动方面,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此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也十分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骨量流失情况,尽早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骨量流失。叶圣昭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骨质疏松:一是身高比年轻时变矮2 厘米以上,这可能是脊柱压缩性改变的信号,需排查骨质疏松;二是反复出现骨折,或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就导致骨折,需考虑与骨质疏松相关;三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肋间痛、腰背部疼痛,且排除关节炎等疾病后,也应警惕骨质疏松的可能。
预防是核心
规范治疗+ 定期复查不可少
“在骨质疏松防治中,‘预防’始终是核心。”叶圣昭强调,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应将骨骼健康管理纳入日常健康规划。对于已有骨折病史或确诊骨质疏松的人群,规范治疗和定期复查更是不可或缺。“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难度大,且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这类人群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定期复查骨密度,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叶圣昭还提到,不少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存在“误区”:部分患者认为只要补充钙剂就能治愈骨质疏松,忽视了维生素D 的补充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有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骨质疏松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综合采取药物治疗、营养补充、运动干预等多种措施,且需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控制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健康提醒
科学生活方式为骨骼“存钱”
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在此,本报提醒广大读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重视骨骼健康——年轻人要抓住30-35岁的骨量“黄金储备期”,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良好作息积累骨量;中老年人要做好骨量流失的干预,定期检测、科学补钙、适度运动;已有骨质疏松风险或确诊的人群,要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只有全年龄段共同行动,才能打破认知误区,真正守护好骨骼健康,为幸福生活筑牢“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