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北街道金瓯社区辖管巽宅金溪移民群楼,在这里藏着一段关于守望的故事。章兰华,这位从金溪故土走来的医师,把乡音揉进听诊器,将牵挂写进病历本,当晨光掠过她鬓角的碎发,当晚风拂过居民等候的身影,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早已超越了医患之间的寻常羁绊。
从乡愁到相守,这是装在行囊里的牵挂。“听着金溪话,就像摸到了老家的门槛。”健康讲座上,她操着熟悉的乡音拆解医学术语;重点人群的宣教现场,她把血压仪、血糖仪变成"健康方言"的教具;失能老人的床前,她半跪着为卧床者做身体检查,像照料自家长辈般轻柔;幼儿园的教室里,她举着卡通图册,教孩子们把"洗手七步法"编成儿歌。
章兰华的行囊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听诊器、血压计,还有一本写满密密麻麻手机号的笔记本——那是独居老人的紧急联络方式,是慢性病患者的复诊提醒,是家长们咨询儿童保健的留言区。她动情地说“他们绝不只是我的服务对象,而是我的老乡、我的家人,为他们服务就是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为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服务,让我感到幸福、满足”。
从晨露未晞到星月犹悬,这是双向奔赴的温暖约定。冬天,签约服务点的门还没拉开,屋檐下已站着裹着厚大衣的居民。夏天,6点未到,树荫下已有小长队在等待,大爷大妈们搬来风扇,把最凉快的位置留给章兰华签约服务团队,说“他们阿,比太阳还早”,排队的原因不是医师来得不够早,而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双向奔赴之约。每一次服务,章兰华团队总想着“再提前半小时“,居民们却总比他们更早,“我们早点到,不能让兰华他们等我们,心疼他们的辛苦啊”,在这场关于“谁先到“的较量里,藏着的是最笨拙的心疼。
愿把寸心寄乡关,这是近乡情更浓的真情流露。在一张张服务照片里,章兰华的头发剪了又留,唯独提起金瓯居民时,眼里的“宠溺”从未变过。她几乎记得每位慢性病老人的常用药,触摸过每位糖尿病患者的足背动脉,谁家孩子对什么过敏,谁家需要定期上门换药——那些琐碎的细节,早已刻进她的生命里。可她又总觉得“不够”:讲课时挡不住居民的热情,准备的礼品是总觉得不够的;为健康体检的居民讲解体检单时,那些细节总觉得还没讲头;幼儿园的防疫课还能再有趣点......爱就是这样吧,总怕做得不够,总觉得亏欠着。
章兰华总说,金瓯社区的每一张面孔,都像老家村口的叔伯婶娘。那些藏在晨光里的约定,那些写在岁月里的牵挂,早已成了金瓯社区最动人的风景——原来最深厚的情谊,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把他乡当故乡,把老乡当家人,用寸心换真心的寻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