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桥下镇吊坑村的乡间小道上,103岁的邵洪攀老人每天都会缓缓散步。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挡不住眼中的清亮——那是烽火岁月熔铸的坚毅,更是百年人生沉淀的平和。这位亲历抗战的老兵,用一生书写着“爱国”与 “坚守”的答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
烽火青春:热血卫国踏遍烽火战场
“我们上战场就是为了多打死几个鬼子,那时候没想过怕,只想着把鬼子赶出去。”谈及80多年前的抗战岁月,邵洪攀的眼神依旧发亮。年轻时,这位“小个子”青年毅然穿上军装,投身保家卫国的洪流,在连长、排长的关照下,与战友们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
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浙江的青田、松阳、东阳、义乌、金华、衢州,到福建、湖南、湖北,再到江西,哪里有战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东阳、义乌、金华、衢州、江西都去打过仗,有时候一打就是几个月。”老人清晰记得战时的艰苦:“在山上下着雨,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被雨水浸透,就这么贴在身上。”
日军的暴行更让他刻骨铭心:“日本人狠毒啊,在中国烧杀抢掠,牛猪等牲畜被宰,妇女被强奸,中国损失了太多东西。”而当抗战胜利、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百姓高兴得不得了”,那一刻的欢欣,成为他记忆中最亮的光。
抗战胜利后,邵洪攀选择了回家:“打了三年仗,就想守着故土过日子。”
乡居岁月:平淡坚守传承向善家风
回到吊坑村后,邵洪攀扎根故土,娶妻生子,将战场的热血化作对家庭的温情。如今,他已有5 子3女,孙辈满堂,大儿子邵过环在村中悉心照料,其他子女虽分散在温州、瓯北及外地,却总不忘常回家看看,电话里的叮咛、归乡时的陪伴,成了老人最温暖的慰藉。
“每天吃了饭就去老人中心休息,9点回家喝水吃饭,午饭后再出来,一天要喝六杯水,聊天时劲头足得很。”邵过环介绍,父亲生活规律,头脑清晰,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硬朗得很。村民潘教夫也说:“他基本上每天都来老人中心,坐好久,看看电视,和大家唠嗑,我们都爱听他讲过去的故事。”
在乡居的平淡岁月里,邵洪攀从未忘记传承精神。他常对子女和村民说:“现在的日子多好,有吃有穿,平平安安,要记得是前人拼出来的,得好好过日子。”他更以行动教育晚辈:“公益的事情多做,好事多做,困难的人群要照顾”“做事情要积极,不要懒惰”。这些朴素的教诲,成了家风中最珍贵的底色。
初心不改:见证历史珍惜当下安宁
经历过战火纷飞,邵洪攀比谁都懂和平的可贵。“现在大家好,共产党对我也好,多次来看我。”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感恩。在他看来,如今的安宁生活,正是当年浴血奋战的意义所在。
百岁高龄的邵洪攀,用一生诠释着“爱国”与 “坚守”:战时为国冲锋,和平年代为民守家。他走过的路,是中国抗战的缩影;他坚守的岁月,是千万老兵“平凡中见伟大”的写照。在吊坑村的炊烟里,这位老兵仍在续写着属于他的传奇,让“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向善向上”的精神,在时光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