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从手艺人到经商再到晚年回归田园生活,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耄耋老人王兴标的人生信条

发布时间:2025-07-16 作者:编辑:郑万云来源: 字体:

  从手艺人到经商再到晚年回归田园生活,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耄耋老人王兴标的人生信条

  “你记得带三十公分宽,七八十公分长的白纸来,我画上一幅画送给你。”在电话那头,83岁的王兴标声音洪亮,热情地发出邀请。

  这位曾在油漆匠行当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虽已远离画刷与颜料多年,却依然能精准地报出画作尺寸,言语间也是对艺术的热爱。

  “我现在的生活清闲自在为主。”谈起如今的生活,王兴标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每天,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扛着锄头,走进自家那一亩田地里,看自己种下的小苗一点点从土里冒出,这也是人间一大乐事,也算得上是另一种创作。曾偷师学艺

  王兴标出生于永嘉沙头岭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读书期间遇到文化大革命,因此只能在农业中学完成中学课程。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书法课。王兴标告诉记者:“每天下午上课前,都设有一节大字课,学习书法。”在日复一日练习中,王兴标凭借颇有些艺术天分,自信地说“练得还不赖”。此外,绘画也是无师自通,自成风格。尽管在书画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但王兴标的职业道路却与油漆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岁经由姐姐介绍才找到当地的油漆师傅学习手艺。“那时候做徒弟,只能偷偷跟着师傅学。”王兴标说,受到当时特殊时期的影响,师傅收徒弟会被无端指责为建立“剥削关系”,徒弟被视为师傅的“免费劳动力”。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匠人是不容易的,同时也是让人艳羡的。“你能有一口吃饭的手艺,是很体面的一件事。”王兴标说。

  据悉,当时油漆匠使用的材料以桐油为主,需要自己炼制。“熬制桐油是很讲究的,要用小火慢慢加热,不断搅拌,使其受热均匀。什么时候达到合适的状态,靠的就是常年累月的经验。”王兴标说。入行后王兴标就很受师傅喜爱,不仅人踏实肯学,还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师傅就曾私下和师母说,‘这孩子虽然手生,但肯吃苦又聪明,我算得了个高徒’。”王兴标说,他不仅从师傅那里学到了桐油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学会油漆匠人的那些行规。

  油漆匠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绘画好不好,这直接关系到饭碗问题,所以都得具备一些书法跟绘画天赋或功底。“当时听说乐清有一个油漆师傅画工了得,特地去拜访,结果连门槛都没跨进去。”王兴标告诉记者,“这位乐清师傅我一来他便不画,宁愿和我聊个大半宿,分我一根烟,也不愿动手展示给我看。”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油漆匠手中的刷子不仅是工具,更是维系全家生计的“金饭碗”。多一个人会这手艺,就少一份糊口的营生。

  “正巧同村的一位裁缝师傅和这位漆匠在同一户人家做工。于是我委托他,帮忙偷师学艺。”王兴标说,每次同村人都会告诉他是如何作画,用的是什么工具。

  “你晓得不?那乐清师傅画画根本不用笔!”一天同村的裁缝师傅悄悄地告诉王兴标,“他用手作画,配颜料,在木板上抹、蹭、揉,画出来花鸟栩栩如生。”

  王兴标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一闲下来,他就钻研绘画,并试验出合适的刷漆工具等。慢慢地,王兴标在油漆匠的行当里,闯出了自己的名声,画花鸟及风景更是一绝。龙泉“老王头”

  多年以后,龙泉的老客户遇到王兴标的儿子,仍会回想起他父亲在龙泉商界的名气,尊称他为“老王头”。随着技艺逐渐娴熟,28岁的王兴标在村人推荐下,勇闯龙泉。他不仅依仗自己的手艺,更凭借良好的人品和处世之道打开局面。他一直谨记入行时师傅的教诲:一是注重个人态度,二是注意用餐礼仪,三是讨要工钱时不能逼迫雇主。王兴标告诉记者,每到一处人家做油漆,一有空闲就会让徒弟帮助雇主割番薯藤等杂活。平时在雇主家里也是十分规矩,“过去在人家家里做工,都要留宿吃饭,你不能看到好吃就吃,要给人家留一些下顿吃。”王兴标曾遇到一位雇主,做工时特地给他准备了一条香烟。“当时做工一天才1.2元,徒弟也才8角,一条香烟就要29元了。”王兴标晚上回家的时候,又给雇主送回去了。“我对雇主说,让他退掉,不要浪费钱,自己吃个土烟也是一样的。”

  凭借着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王兴标的口碑越来越好,渐渐积累起了人脉,很快在龙泉打开了市场。同时他还帮木工师傅,甚至同行主动找活干。王兴标找活也非常有技巧。先在村里绕一圈,发现一大户人家,并借“没火”理由跟主人搭讪、拉家常,往往凭着热情谦虚稳重的形象,接到活。

  久而久之,“老王头”的名号传遍龙泉,无论是温州来的木工,还是龙泉本地人,都愿意找他合作。他在龙泉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当地油漆工行业的“领头人”,徒弟也带出了20多个。

  当改革开放春风拂过大江南北时,他的妻子董送翠成了率先尝到经商甜头。当时她向人借了五百块钱,只身到瑞安进购袜子拿到龙泉去卖。“那时候扛着两三千双的袜子,以5、6角的价格售卖,每一双能挣2、3角。”董送翠告诉记者,她一天就能卖掉三千双,还常常不够卖。

  “那时候拿着一袋的钱回家,别提多高兴了。”董送翠的成功,深深触动了王兴标。他毅然放下油漆刷,与妻子在龙泉开起百货小商店。之后,他们先后在上海松江、苏州、嘉兴开了百货店。又在其花甲之龄,到云南开了旅馆,都经营得风生水起。

  谈及苏州开店经历,最能体现王兴标的果敢与商业头脑。听闻吴县一处地段投资潜力大,次日便进行实地考察,谈妥店面后即刻返乡筹款,向朋友借三万,亲自监工完成装修,迅速开出该地段首家百货店。关于王兴标的创业故事还有很多。“人应当懂得抓住命运给予的机会。”王兴标向记者谈起了创业经验。在他看来,人生充满机遇与挑战,做生意要懂得看准时机,更要注重诚信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宝贵经验,也成为他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

  耕耘生活

  随着年纪增长,云南生意变得平淡,王兴标选择回归家乡。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他的乡愁,也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新方向。

  作为曾经的匠人,他对乡村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记忆,仍清晰记得过去村里舞龙的热闹场景,龙身如何翻转,鼓点怎样激昂。他曾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复活”了村里原来龙灯。但岁月不饶人,眼下他已没这样的精力,再扎进艺术创作里了。

  如今,王兴标回到家乡岭下村已有八九个年头。家人时常鼓励他重拾画笔,但他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干一行专一行,艺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王兴标认真地说道。在他看来,绘画、书法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更是一种需要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精神追求。他不愿敷衍了事,即便热爱艺术,还是选择暂时放下这份热情。初入岭下村,只要向村民打听王兴标,得到的答案总是指向村口:“顺着门台直走,最气派的那栋房子就是。”这栋宅院是回乡后亲手设计盖成的,当时王兴标和老伴董送翠到处看房屋样式,去东阳进购木料装修,花了不少心思。宅院外的花园,石板间错落摆放着十余盆造型别致的盆景,十分养眼。

  当下的王兴标,将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会友、养花、种菜以及酿酒。每天清晨扛起锄头走向田里,午后侍弄瓜果蔬菜,也是一种人生的丰盈。在楠溪江畔一亩田地里,生菜、球菜长势喜人,枇杷、柚子还待成熟,今年新试种下的红美人、西瓜更是他的“心头好”。

  “去年红美人成熟后口感欠佳。”王兴标介绍道,为此,他特地拜访岩头的一位农业大学生,仔细请教施肥浇水的时间与配比,还花钱请人嫁接新品种。他在这片小天地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或许在未来某个闲适的日子,他会再次拿起画笔。就像记者到访时那样,绘一幅《花开五福》,将美好的祝愿赠予他人。

  记者胡纳斯文/摄

原标题:从手艺人到经商再到晚年回归田园生活,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耄耋老人王兴标的人生信条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