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三十余载坚守 金粉饺里品人生

“金粉佳人”潘梅琴与儿子李志平的坚守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作者:刘婷婷编辑:周艺来源: 字体:
核心提示:在永嘉岩头镇菜市场,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用三十二年的时光,将小小的金粉饺做成了当地人心中的一道美食地标,也书写了一段关于坚持与传承的励志篇章。

  在永嘉岩头镇菜市场,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用三十二年的时光,将小小的金粉饺做成了当地人心中的一道美食地标,也书写了一段关于坚持与传承的励志篇章。

  创业伊始,摸索起步

  金粉饺,这道源于永嘉岩头的特色小吃,以个头大于普通饺子、番薯粉制皮、馅料丰富而独具风味。潘梅琴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从选材到包制,每一步都透着较真。如今包菜、猪肉、胡萝卜、马蹄、香菇、洋葱、葱等新鲜食材的巧妙搭配,是她三十多年摸索出的黄金配方。

  三十二年前,潘梅琴初入这行时,整个岩头镇做金粉饺的不过三四家。那时一天只能做几斤,生意冷清,最多卖几百块钱。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让她坚信:“用心做,肯定能成。”

  最初的馅料远没现在讲究,只是简单的肉、菜、胡萝卜,马蹄和香菇是十几年后才添进去的。而对制作金粉饺的关键原料——番薯粉,潘梅琴更是挑剔:“成色要白、要细,还得有硬度,那些一煮就散的粉,我坚决不用。”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死磕,让她的金粉饺从一开始就立住了口碑。

  辛苦劳作,日夜坚守

  做金粉饺是辛苦活,这点潘梅琴体会最深。早年丈夫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每天晚上11点睡,凌晨2点就得起来忙活,3点半批发商就来拿货,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这般高强度的劳作,换作旁人或许早已放弃,但潘梅琴咬牙扛了下来。“从闭塞的老家搬到岩头镇上,就是想凭着一股子劲,把孩子带出去可以有出息。”这份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计的执着,成了她熬过最艰难岁月的底气。

  儿子李志平从小就看着母亲的辛劳,“知道这活既熬身体又熬时间”。三年前他接手生意后,才真正尝到其中的滋味:一天要包1500-2000个饺子,忙的时候能到5000-10000个,订单多的时候甚至要通宵。但他总说:“累是真累,可心里踏实,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捏出来的。”

  众人却步,唯她坚持

  潘梅琴曾带过二三十个徒弟,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可做金粉饺的辛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徒弟们大多没能坚持,纷纷坦言:“这行太难了,天天起这么早,身体扛不住。”如今,当年和她一起做金粉饺的人几乎都转行了,只有她还守着这口老味道。

  面对徒弟们的离开,潘梅琴说道:“我这人就是这样,想做的事必须做成,做不成不罢休。”正是这份执拗,让她的金粉饺在岁月里沉淀出越来越浓的香气。

  儿子接班,线上拓路

  三年前,李志平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和母亲专注线下不同,他给老店注入了新思维——发力线上销售。以前父母不懂手机和微信,线上订单几乎为零;现在,线上一天能有100份左右,占到总销量的六七成。他靠着快递、自提、顺风车等方式,把金粉饺送到了全国各地,店里生意越做越火,最多时一天能卖一万块钱。

  年轻人的新思路,让这份家乡味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当被问起热卖的秘诀,李志平说得实在:“还是母亲那套——把好质量关,纯手工,材料新鲜,用农家粉。”这也是金粉饺复购率高、食客赞不绝口的根本。

  潘梅琴也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儿子:怎么辨别好粉,和面时如何控制水温和湿度。从最初饺子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到如今味道稳定,背后是她无数次的调整。每当听到顾客夸“好吃”,她心里就甜滋滋的,觉得所有坚持都值了。

  传承延续,日子里满是盼头

  如今有了儿子分担,65岁的潘梅琴终于能松口气了。以前儿子没接手时,她天天凌晨两点就得起;现在儿子早起忙活,她可以八点再起床。“儿子接了班,晚年生活踏实多了,幸福!”她笑着说。

  对于未来,李志平打算继续诚心经营,把好质量关,让更多人尝到永嘉金粉饺的味道;潘梅琴则想当好“军师”,把毕生经验都教给儿子,让这门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

  三十二年的坚守,潘梅琴和李志平用汗水证明:简单辛苦的事,日复一日地坚持做好,就不简单;平凡的坚守,经得住时光打磨,终会熬出不凡的滋味。这小小的金粉饺里,藏着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普通人对生活最质朴、最执着的坚持。

原标题:三十余载坚守 金粉饺里品人生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