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镇街社区   ->   溪下动态   ->  正文
溪下乡高山果蔬基地书写 “双向奔赴” 共富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3 作者:刘曦编辑:周艺来源: 字体:
核心提示:今年,溪下乡牵手温州大学姜年权教授团队,将海拔800多米的80亩撂荒地改造成高山果蔬基地,运用国内领先的栽培技术,破解“夏淡”蔬菜供应难题。这个丰收在望的农业项目,不仅让分文不值的高山荒坡变身“聚宝盆”,还为留守村民铺就了致富路,预计年产百万斤优质果蔬。

  今年,溪下乡牵手温州大学姜年权教授团队,将海拔800多米的80亩撂荒地改造成高山果蔬基地,运用国内领先的栽培技术,破解“夏淡”蔬菜供应难题。这个丰收在望的农业项目,不仅让分文不值的高山荒坡变身“聚宝盆”,还为留守村民铺就了致富路,预计年产百万斤优质果蔬。

  荒坡变基地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微风吹拂的楠源村高山上,一排排银白色的新式大棚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苍翠的山谷间。夏日烈阳当空,田间却仍是一片繁忙景象,温州大学姜年权教授与村民们一起修剪茁壮的黄瓜苗,再有20来天,这里的高山黄瓜就将迎来丰收。村民张小兰告诉记者,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已经许久没有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面,大家都憋着一口气,想把夏菜基地干出来。

  “我相信姜教授能把基地做起来。”田地里,二十余名村民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才陆续停下手头的活,去吃饭休息。对于曾经依靠放牛羊和打零工为生的楠源村民来说,在家门口获得每天150-200元的稳定收入,实在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村里常住总共七十多个人,有劳动力的四十多人,每天都来干活。关键是守着家就能赚钱,大家都想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高山特性成为“天然优势”

  “每周除了上课就在这里,现在暑假了,蔬菜也快上市了,我得每天在这盯着。”村民下班后,姜教授检查新架设的雨棚。“夏季温州平原地区酷热难耐,诸多蔬菜难以种植,温州乃至浙江地区夏季的蔬菜,不少都得从云南、山东、甘肃、贵州等地长途调运。”姜教授一边拉紧大棚固定绳,一边比划着向记者介绍他的科技专利——这些新式大棚结合了他个人的多项专利,通过“传统+ 高新”复合模式,有效破解浙南地区夏季蔬菜供应困局。

  当温州平原地区最高气温接近37℃时,楠源村的田间仍有凉爽的山风。低温、大温差、无公害的环境优势,正是破解浙南地区夏季蔬菜供应困局的关键所在。姜教授首次将其近十年的农业科研成果落地溪下乡,项目一期占地80余亩,现已投资200万元。姜教授预计,今年夏季,果蔬产量可达100万斤。相较于外地调运蔬菜,本地化供应的蔬菜不仅更新鲜,运输成本低,零售价也将降低,而利润空间却能大幅提升,亩产值预计可破4 万元。

  打造农技推广示范基地

  这一项目从筹备到落地建设,前后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这背后离不开溪下乡政府的积极推动。在前期走访调研中,姜教授曾看中浙南多个地区,溪下乡政府得知情况后,迅速主动对接,多次上门拜访,“游说”项目落地。同时,组织楠源村的村民代表前往姜教授的实验基地,深入研究项目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细算经济账,最终促成了项目与资源的“双向奔赴”。眼下,乡政府更打出服务“组合拳”:拓宽进村道路、修建蓄水池抗旱、架设专用电路。

  当前,溪下乡正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除楠源村高山果蔬基地外,麻茶村、陈山头村等多个村社正进行约70亩的荒地整治,借助姜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探索破解目前无土栽培技术成本高、回报低、推广难的困局,用物理手段实现低成本水培种植,解决土地肥力流失问题,试点“土地四季不休息”耕作模式,计划打造集科研教学、果蔬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技推广示范基地。

  阳光照耀下,楠源村高山云雾逐渐散去,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泽。当现代农业科技唤醒沉睡的高山资源,当专家智慧与农民经验深度融合,曾经制约发展的气温低、海拔高等高山特性,正蜕变为溪下乡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农业供给侧深刻变革,如一把金钥匙,正在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大门。

原标题:溪下乡高山果蔬基地书写 “双向奔赴” 共富故事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