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县气温持续攀升,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35℃。面对“炙烤”天气,市民需做好防护,谨防死亡率极高的“热射病”。
6月30日,记者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获悉,今年热射病发病情况较往年明显改善,市民防暑意识显著提升。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潘鑫表示:“今年热射病病例总体比以往少很多,这或许得益于日常的宣传工作。目前我们仅接诊了四五个病例,主要为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
据了解,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由人体在高温环境或强体力劳动下,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引发。其危害极大,症状有轻有重,轻者表现为头晕、多汗、乏力、抽筋等,重者则会出现无汗、昏迷、高热等症状。
潘鑫表示,“热射病症状多有延后性。例如中午在户外劳作中暑,当时可能无明显症状,傍晚后才逐渐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等,这时候就需警惕自己是否中暑了。”
预防热射病,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活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避免长时间处于通风不良环境;若必须在恶劣环境中工作,需及时补水、合理休息并做好防暑措施。
医生提醒,若发现身边有人中暑,应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平卧并去除衣物,进行降温处理。如出现昏迷等严重的热射病症状要即时送医。在这个炎炎夏日,希望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做好防暑措施,平安度过高温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