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镇东光村百岁老人周玉翠奶奶的世纪人生
晌午的日头攀上花坦最高的山尖,院子里的红寿字画被晒得发烫。
“祝奶奶(阿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年轻孙辈起身高举酒杯的瞬间,东光村这间不大的堂屋里,大家族的成员们将餐桌围了一圈又一圈,纷纷起身响应,“干杯!”。在此起彼伏的碰杯声与如潮祝福中,现场响起阵阵欢呼与掌声。五代同堂的欢聚,让老人眉眼笑成弯弯的月牙。
这场子孙绕膝的寿宴主人公——100周岁的周玉翠奶奶,是东光村第一位跨越百年岁月的长者。
祖孙情深:村口的守望
家族寿宴的提议者是周奶奶的孙女金琼和孙女婿叶建锋,这背后还藏着一段特殊的缘分。
当初,小两口刚开始谈恋爱时,金琼在事业单位上班,家人希望她能找个吃公家饭的对象。所以从事美发行业的叶建锋并不被这个大家庭看好,唯独奶奶,看中了小伙子的人品,用一句“有艺不怕穷”力排众议,最终成就了两人的姻缘。后来两口子的日子越过越好,叶建锋却始终忘不了当初奶奶对他的认可。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平日里不管有多忙碌,和妻子坚持每月从鹿城回老家探望奶奶。
“其实奶奶生日,我们每年都雷打不动地回来。”金琼笑着说,“工作日就请假,今年生日正好周末,大家更是早早地约定,不论远近都要回家陪陪奶奶。”
对于孙女金琼而言,奶奶所在之处便是最温暖的港湾。“记忆中的奶奶,似乎总是站在村口。”
小时候的金琼去乡里读书,一周回家一次。“每次返校时,奶奶都会站在村口目送我,我的兜里永远装满她攒了一周的零食。直到现在,我们回家时,她还会在我兜里装满零食。”金琼眼里漾着温暖的笑意,“不管多大,在奶奶心中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孩。”
岁月无声流逝,也在奶奶身上留下痕迹,偶尔还会模糊了奶奶的意识。“有一次来看她的时候,奶奶突然问我‘你的马在哪里?’”。金琼一头雾水,原来是老人的记忆出了岔子,以为他们是骑马来的,还叮嘱他们,“千万别让马给逃走了!当时我忍俊不禁。”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但即便是在记忆最混沌的时刻,奶奶也能认出我这个孙女。”作为护士的金琼,跟奶奶做了一个小约定,“我们说好,她每天早上起床必须要喝一杯牛奶或是蜂蜜水”,这个习惯,周玉翠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未懈怠。“奶奶一直最听我这个小孙女的话。”金琼微笑着说道。
苦难为墨:独自撑起了一个家
老人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那时的乡村,贫困与饥饿如影随形。金琼的母亲,也就是周玉翠老人的二儿媳汪爱秋告诉记者:“最难的时候,她一个人既要赡养公婆,又要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还要抚养四个孩子”,回忆起当初的岁月,汪爱秋语气里仍有钝痛。
在周玉翠三十多岁时,丈夫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候她最小的孩子才四岁”,汪爱秋叹了口气,“有人叫她将孩子卖掉,她却说‘我就算是去讨饭,也要把孩子养大’。”
周玉翠以超乎常人的坚韧扛起生活重担。在媳妇汪爱秋的口中,婆婆积极、勤快而坚强,“她一个人去种田,干的活比男人还多;去割牛草,最后成了当地有名的搓牛绳能手。”就这样,即便物资极度匮乏,困苦也并未压垮年轻的周玉翠。在食不果腹的岁月里,她一个人抚养四个孩子,甚至还送他们去读了书——大女儿识字,大儿子与二儿子初中毕业,曾被认为要"被卖掉"的小儿子,更读到了高中。
寿宴当天,汪爱秋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中100周岁的周奶奶拉着81岁的大女儿的手,关心她衣服会不会穿得太单薄,会不会冷。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当初只身撑起整个家庭的母亲,如今仍用最朴素的牵挂延续着母爱。
苦尽甘来:五代同堂的和睦密码
寿宴上,记者却发现周奶奶家有个“怪现象”——人人都说自己做得不够好。
或是早年的苦难终于化为了甘霖,四个兄弟姐妹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个个都很顾家。
二儿子金清武曾说:“我的妈妈跟别人妈妈不一样,当初她受的苦如今我仍历历在目,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她好,不能再让她受一点委屈。”这份共同的记忆,化作了子女们无条件的孝心与行动。
早些年,周玉翠生活尚能自理时,十几年间一直住在大女儿金彩蕊家,至今仍被汪爱秋所感念,“大姐和姐夫对婆婆的照料那是没得说,当初婆婆打吊针,瓶子没地方挂,姐夫就自己帮她举着,老人身体不舒服,作为女婿的姐夫,就背着岳母在房间一圈一圈地走。”
直到近几年,老人上了岁数,大姐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于是三兄弟决定将老人家接回老家,由三家轮流照顾,每家照看四个月。三兄弟现在都到了退休的年纪,始终坚持照顾母亲要亲力亲为,从未起过要请保姆的念头。几个儿媳同样尽心尽力,这么多年,婆媳间从未红过脸。
金琼对记者说:“全家人对奶奶都很用心,但大伯母最是上心,还会通过食疗给奶奶调理身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的状态是最好的。”可徐小云听了,摆摆手说:“孩子们对我也都很好,他们将长辈托付给我,我一定要照顾好。”
苦难淬炼的感恩、代际传承的担当和谦逊互敬的家风形成了奇妙的"互夸链":大家都说"其他人照顾得更好",又似乎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孝心在循环中生生不息,让每个人都甘当爱的支流,最终汇聚成周玉翠膝下五代承欢的宁静港湾。
一脉相承:把善意刻成生命的年轮
村中心馒头岩那棵香樟树下,总聚着听故事的老人。村里的一个阿婆说,周玉翠是自由恋爱,在丈夫去世后,一生再未嫁人。这份坚守和她对困苦生活的乐观向上,让小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耳濡目染。
堂屋的墙上挂了一幅寿联, “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 ,是现任温州市书法协会会长、花坦社区的汪筱芳特意送来的。在东光村,周玉翠的好人缘更是有口皆碑。 “整个村里没有一个人说我婆婆不好的。”汪爱秋骄傲地说。“她对所有人都好。”
“看到周奶奶现在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村里人都是打心底里高兴,这也是我们村里的福气。”东光村村支书金朝晓告诉我们,“现在的这个房子,当年曾挤了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不少留守儿童,那时周奶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一有好吃的,都会分享给孩子们”。
提起小时候,金琼回忆道:“那时候虽然我们家境也不好,但奶奶看到别人需要接济,她从不吝啬。邻居家的小女儿生病,奶奶也会主动上门提供帮助。汪爱秋也说:“现在我们条件好起来了,正是因为婆婆言行影响到了她的下一代。”在周玉翠的言传身教下,德善二字深深烙印在家族基因里,如今,她的子孙们做生意坚守诚信,连重孙辈都会主动帮扶同学,一家人在村里从未与人有过冲突。
周玉翠的百年人生,是苦难中开出的花,是坚守中凝成的诗,更是德善传家的活教材。
香樟树影婆娑,一如她绵长而坚韧的生命。在岁月中生根发芽,又在光阴里长成荫蔽子孙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