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沙头镇上路垟村的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内,一派忙碌而温馨的生产景象。二十余名村民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电子元器件点焊作业,他们中不少是“银发族”和特殊群体,而这座工坊,正成为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港湾”。
上路垟村共富工坊由永嘉小朵电气与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共建。自5月2日正式投产以来,成效显著。目前,工坊已有25名工人,其中包含4名低保人员,2名残疾人员,后续预计容纳40余人。它不仅有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产,更为当地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村民郭素玲一边熟练操作着焊接机器,一边笑着分享:“在这里工作时间自由,还能照看孩子,手快的话一天能挣百来块。”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让带娃妇女、古稀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81岁的朱洐有是工坊里的特殊员工,因身体残疾,他曾多年无法就业,生活面临诸多困境。如今,在共富工坊,他凭借细致的手工,获得了稳定收入。朱洐有认真地说:“质量就是生命线,虽然我手脚慢些,但每个零件都要做到安全可靠。”这份工作,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上的改善,更赋予了他生活的尊严和价值。
与其他电子元器件加工工厂年轻化的工作场景不同,上路垟村的来料加工共富工坊里,中老年人成为工作主力军。这背后,是永嘉小朵电气创始人张苍镇浓浓的乡土情怀。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嘉人,张苍镇亲眼目睹不少留守村民因收入微薄而生活困苦,毅然决定将自己在乐清的工厂迁至大山深处,助力村民就业增收。
然而,共富工坊的运营并非一帆风顺。张苍镇坦言,产品从乐清或温州运输过来,运输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工人年龄偏大,工作效率仅为正常员工的60%左右。但面对这些挑战,他和团队从未退缩。张苍镇坚定地表示:“我们选择在农村深耕,虽然赚不了很多钱,但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农村有很多妇女、老人在家里无所事事,而我们的产品生产适合中老年人,只要眼睛能看得见、手脚能灵活就能干,就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目前,张苍镇已在岩坦、鹤盛、岩头、大若岩、枫林等地开设了5家分厂,累计吸纳150余人就业。工人平均工资在130 - 140元左右,熟练工一天能赚200元,年纪大的工人一天也能有40 - 50元的收入。此外,共富工坊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以上路垟共富工坊为例,一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的收益。
张苍镇表示,接下来他还在永嘉山区再开5-10家共富工坊,解决200人的就业问题,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