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全力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战略的浪潮中,我县金溪镇以枇杷产业为突破口,成功打破昔日市场“小散乱”困局,走出一条标准化、品牌化的强村富民新路径。拥有800余年种植历史的金溪枇杷,正从分散经营的“小产业”,蝶变为年产值近亿元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五月的金溪镇吴宅村,漫山枇杷树郁郁葱葱,金黄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果农们穿梭林间,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喜悦。刚摘下的枇杷被迅速运往合作社包装挑拣点,经过严格筛选,高品质果品即将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收成不错,这个季度收入好几万!”村民邹大妈一边熟练地分拣枇杷,一边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在金溪镇,像邹大妈这样依靠枇杷种植增收的农户比比皆是。
然而,曾经的金溪枇杷市场乱象丛生。农户各自为战,路边随意摆摊售卖,价格混乱,优质枇杷因缺乏统一标准和销售渠道,常被低价贱卖,品质也难以保障。“以前大家乱卖,好果子都糟蹋了!客户看到参差不齐的品质,很难形成稳定订单。”金溪镇吴宅村党支部书记吴进潘回忆道。
为破解困局,当地开启产业规范化改革。2008 - 2009年,吴宅村率先成立西溪上吴枇杷合作社,通过商标注册、绿色食品认证,迈出品牌化第一步。如今,全镇推广“生产合作+ 供销合作+ 信用合作+ 社会服务”的 “3+1”运营模式,从源头到终端重塑产业秩序。生产环节,农合联及专业技术服务队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供销环节,“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整合“金溪枇杷”品牌,通过高端礼盒包装、与“楠溪嘉品”等平台合作,实现枇杷标准化分级销售。
“现在我们按特级、一级、二级严格分选,60克以上的优质果用于高端礼盒,一箱30个能卖到150元。统一标准后,老客户订单一年比一年多,价格也更稳定。”吴进潘展示着精心挑选的枇杷介绍道。共享冷库的投用和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更将枇杷保鲜期延长至20天,彻底解决了过去“卖果难、损耗大”的痛点。
信用合作也为产业规范发展保驾护航。“枇杷贷”等贴息贷款政策,让农户有资金投入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此外,金溪镇还通过举办枇杷文化旅游季,将采摘体验、文创市集、“枇杷王”评选等活动相结合,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场景,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如今,金溪镇枇杷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年产量超3000吨,产值突破6000万元。随着“农合联+ 资金互助会+ 实践基地+ 农乐共富工坊”等融合模式持续深化,金溪枇杷正朝着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标、亿元产值迈进,成为浙江乡村产业规范发展、强村富民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