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搁置一月余 千米坑洼路成居民“心患”》后续:
上周,本报《永嘉聚焦》栏目曝光了乌牛街道乌仁路横屿村段道路约1公里长的路面被密集打洞后停工超过30天,车辆颠簸难行,骑行摔倒事故频发,周边群众出行安全堪忧。报道见报后,县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立即对道路进行集中整治,道路环境得到改善。
乌仁路横屿村段路面自3月起出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坑洞,最深达20厘米,机动车经过时颠簸剧烈,非机动车因车轮卡坑侧翻事件频发,周边群众出行提心吊胆。“骑电动车根本不敢走,一不留神就会摔倒。”附近居民反映,该状况已持续超一个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报道见报后,县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工程科技科分管负责人朱智超介绍,乌仁线因路况较差,2023年街道上报县交通运输局2024年农村公路路面改造计划,2024年乌牛街道想将该段路降级为市政道路,因资金原因未果。按照原计划,交通部门3月下旬对该路段进行维修,但在施工中,经乌牛街道告知已争取上级资金对该路段进行“白改黑”工程。为避免重复投资,县交通运输局取消该路段施工,并在4月初前对破损板块采用碎石进行临时修复。然而,临时修复方案未能充分预估长期使用需求,导致出现如今的严重局面。
“因‘白改黑’工程尚未启动,破除路面长期暴露,受雨水冲刷和车辆碾压,导致临时填料失效,形成孔洞,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暴露出是我们交通部门前期计划与乌牛街道对接不及时,接下去将积极与街道对接,关注该路段后续‘白改黑’工程进展。”朱智超坦言,接下来,交通部门将每日对该路段开展巡查,密切跟踪“白改黑”工程进展,并与街道建立联动机制,确保正式施工前道路安全。“我们会持续关注路况,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修完后骑车稳当多了,不用担心摔倒了。”路过市民对二次修复效果表示肯定。但部分群众期待“白改黑”工程尽快实施,彻底消除隐患。
道路坑洼看似“小事”,却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从此次事件看,部门间协同联动不足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期待“白改黑”工程早日落地,更望基层治理能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前期谋划与沟通衔接,从源头减少“重复施工”“临时应付”等现象,让民生工程真正暖民心、顺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