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在我县,不少乡村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要养出优质田鱼,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鱼苗的培育同样至关重要。眼下,碧莲镇炉熊村的村民们正忙于为新一年的田鱼苗培育做准备。
立夏前后,正是田鱼鱼苗孵化的重要时期,碧莲镇炉熊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陈久爽正忙着向老师傅学习传统田鱼育苗技术,梯田旁,白色大水桶注满清冽山泉。有着40年田鱼养殖经验的村民刘宝寿正指导陈久爽如何挂卵。
为了保持鱼苗的纯正,鱼苗选择的都是本地优质田鱼。而水桶里,“大腹便便”的母鱼正跟两条公鱼欢快畅游着。“千万小心,鱼受到惊吓就会停止产卵。”刘宝寿小声说完,两人便将石松枝小心铺设在水桶边缘。待母鱼完成产卵后,布满黄色受精卵的枝条被悬挂至育苗帐篷。“每小时都要检查温湿度,破卵前必须转移到户外水田。”陈久爽轻托枝条解释,这种利用石松多孔隙特性的古法孵化技艺,是保证鱼苗存活率的关键。接下来,陈久爽要将即将孵化的鱼苗转移至育苗田,白天要细细观察鱼苗的活跃度,晚上要多次巡塘,保证投食保证氧气量等。
据了解,炉熊村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然而,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村中仅有两户老师傅还在从事古法田鱼育苗。
面对技艺断代危机,陈久爽今年便拜师学艺。“以前青田、仙居等地的养殖户翻山越岭来买鱼苗,现在最后两位会鱼苗培育的老师傅快干不动了。”山风掠过梯田,陈久爽依旧在田头向刘宝寿讨教育苗要点,网兜上跃动的生命,正孕育着乡村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