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嘉县岩头镇西岸村,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普通妇女,她用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持,为山区的留守老人和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善举,她却默默坚持了近十个年头。她,就是永嘉县最美志愿者、楠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志芬,也是村民们口中亲切称呼的“红马甲村嫂”。从最初组建“女人帮义工队”到精心打造“爱心屋”,从一个人的善念初心发展到一群人的坚定坚守,从零星的帮扶行动逐步构建起覆盖多个乡镇的志愿服务网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周志芬的故事,感受她那如暖阳般的无私大爱。
组建首支女子慈善义工队
2016年以前,周志芬一直在外打拼做生意。然而,面对年迈父母日益凸显的健康问题,她毅然放弃事业回乡尽孝。回乡后的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困境: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生活孤苦;留守儿童缺少陪伴,成长路上满是孤单。同年四月,心怀大爱的她迅速行动起来,发动领居、朋友,组建了我县第一支女子慈善义工队——县慈善总会西岸女人帮义工队。
万事开头难,起初村民们对这支义工队充满了质疑,有人认为她们不过是“作秀”,也有人断言她们“坚持不了多久”。但周志芬没有被这些质疑声打倒,而是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偏见。清晨6点,周志芬带领志愿者团队抵达岩头镇塆里村,为68位老人提供免费理发、血糖检测等服务。这样温暖的场景,对于周志芬和她的团队来说,早已成为了日常。十年来,她们坚持为山区老人送去“家门口的温暖”,甚至自掏腰包学习推拿、医务等专业知识,只为了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受助老人金可忠曾感慨地说:“她们的爱心和无私奉献,让我们这些老人感激不尽。”义工队每月定期开展4次活动,服务的足迹不仅遍布岩头镇,更延伸至巽宅镇、碧莲镇等周边地区。老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红马甲村嫂”。2017年,义工队正式更名为“楠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一转变标志着她们的服务从单一的帮扶模式迈向专业化、体系化的新台阶。
周志芬的坚持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瓯北的一位理发师每月都会不辞辛劳地往返参与活动,三孩母亲李志芬更是兼顾家庭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这支由最初十余人组成的“红色娘子军”,如今已壮大至百余人,成为永嘉志愿服务领域的一张“金名片”。
创办首个村级“爱心屋”
在周志芬心中,老人如同自己的“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她时刻牵挂的“儿女”。2018年,在一次走访中她发现,西岸村70%的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娃”,这些孩子大多和老人一起生活。由于隔代监护人的溺爱以及课后无人照管,一些孩子养成了打架、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自卑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把自己关在家里玩手机。同时,村民们由于忙于农事且知识水平有限,孩子们的课业辅导问题也成了家长们头疼的难题。“这些孩子太需要我们的帮助了。”周志芬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她萌生了成立一个“爱心屋”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付诸行动,她积极与团县委对接,在政策、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她凭借着坚定的决心一一克服。最终,成功创办了全县首个村级“爱心屋”。每年寒暑假,“爱心屋”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还邀请市区的教师担任志愿者,为孩子们补习功课。2020年,周志芬带领楠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动了“芳邻妈妈”项目。“芳邻妈妈”项目汇聚了一群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女性,她们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孩子们,更是孩子们心灵上的引路人。通过家访、陪伴学习、心理辅导、兴趣培养等多种形式,“芳邻妈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搭建起了一个个温馨、安全的避风港。
近日,在西岸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演活动,“芳邻妈妈”社工们与60余名来自温州市各个偏远乡镇的留守儿童一同登台汇演。此次活动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更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希望,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梦想与陪伴的温馨篇章。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以及像“芳邻妈妈”这样致力于改善他们生活状况的公益项目。
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瞬间的惊天壮举,而是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周志芬和她带领的"红色娘子军",用粗糙的双手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志愿精神的深度。2018年,周志芬荣获温州市优秀义工称号;2021年,她又被评选为永嘉县最美志愿者。她所带领的楠岸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更是连续四年荣获市县级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做志愿者没有退休年限,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周志芬的誓言,朴素而又铿锵有力,如同她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