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节,我县总有不少民间年俗活动。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作为我县传统手工艺的彩扎受到了不小的关注,家住中塘的永嘉彩扎非遗传承人胡汉珍早已忙碌开了。
随着春节的临近,胡汉珍与其他手艺人一起在前二村的胡氏宗祠里,忙着制作彩灯龙。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构思,手艺人们将竹枝按照一定比例和形状编织成龙的骨架。制作龙鳍时,手工艺人仔细将龙背多余的竹枝剪掉,用已经做好的竹鳍代替,并娴熟地用铁丝进行捆扎固定。
据介绍,现场的两条彩灯龙均为12米左右长,高约2米,虽然还处在扎面骨的阶段,现场,记者看到的龙骨架已然有如行云流水般的灵动。胡汉珍告诉记者,目前两条彩灯龙的制作进度,还剩三分之二。“现在就是龙头、龙尾的框架搭好了,龙甲这类的都还没开始制作,龙的部分做完,还要在里面装上灯,等装完还要给彩灯龙挑布,如果有需要的话,有些彩灯龙的基础做完后还得上色。”胡汉珍说道,在有3至5人共同制作的前提下,这样的两条彩灯龙也需一个月多时间才能完工。届时,这两条彩灯龙,将放置于水面之上,还将有巧妙设计,以达到“龙吐水”的效果。
制作彩扎龙灯需要细腻的手法和极高的耐心。手艺人们每一步都要精雕细琢,力求做到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就连原材料的选择也不例外。“我们用的毛竹都是市场上精挑细选的,要选那种韧性十足的,因为像我们做彩灯的框架,有些地方弯曲幅度还是很大的,韧度不够很容易折断。”竹子采购完毕后,胡汉珍等人便亲自将竹子劈、修成他们需要的长度、粗细,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永嘉彩扎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寓意着吉祥、富贵、幸福和美好的祝福。2014年,永嘉彩扎被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传承人,胡汉珍从1994年就开始接触采扎。随着技艺增进,名气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不少民俗活动举办单位都会与他下单采扎。胡汉珍说:“这一年订单量还是很不错的,就目前手头上还在做的单子,就有四五个,包括龙灯、鱼灯等等,我们这种传统工艺能被大家记住,还是很高兴的,希望在年节时为大家带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