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岩头镇芙蓉古村鱼灯民俗活动已逾千年

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胡艺罗/文 美佳 金肖武/摄编辑:高晓龙来源:永嘉网 字体:
核心提示:春节期间,在芙蓉村陈氏宗祠,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鱼灯巡游队伍闪亮登场。队伍列队整齐,由龙头带领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鱼开始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送去新春祝福。一路上,鱼儿或翻转、俯身,或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引得游客鼓掌叫好。

  春节期间,在芙蓉村陈氏宗祠,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鱼灯巡游队伍闪亮登场。队伍列队整齐,由龙头带领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鱼开始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送去新春祝福。一路上,鱼儿或翻转、俯身,或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引得游客鼓掌叫好。

  据闻,芙蓉村的舞鱼灯传统历经几百年,依然游走在古村街头巷尾,营造着节日的祥和气氛,其背后承载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和坚守。

  为何不是龙灯而是鱼灯

  春节舞龙灯,是众所皆知的民间习俗。殊不知,要让这些传统民俗重现在人们的眼前,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舞鱼灯民俗活动亦然。

  鱼灯巡游队伍一共有两支,由13名平均四五十岁的当地村民所扮演。据闻,鱼灯制作复杂,先用竹篾扎成鱼状骨架,以幔布包贴,绘彩画上鱼鳞,再涂上桐油,内点上彩灯,下装短棍,举棍起舞穿梭人海,如海中鱼群。

  在岩头生活了四十来年的金先生,却是第一次看到芙蓉村的鱼灯,他提出了一个不少人都好奇的问题,为何不是舞龙灯而是鱼灯。据悉,在村庄最初营造时,规划者就有意将整个村庄的布局摹仿荷花,有诗赞“三岩倒映影,荷花映芙蓉”。因此芙蓉村乃荷花地,更适合舞鱼灯。年有88岁的老人陈伟烈告诉记者,据老一辈人相传,芙蓉村曾经也舞龙灯闹春,但村里就会发生火灾,并不太平。

  那么村中舞鱼灯的历史源于何时?记者询问村中多名村民和长者,大多人都认为,舞鱼灯乃世代相传,故建村之后就有,始于宋朝。

  曾以众田养“鱼”

  陈伟烈老人是如今村中唯一一个知晓舞鱼灯的历史,如何舞鱼灯及制作鱼灯的长者。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农村物资匮乏、娱乐活动更是鲜有,因此村里每年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的舞鱼灯活动很受村民欢迎。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村中仅有的四亩众田部分收益常用于此开支。

  当时舞鱼灯队伍成员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童,要求其个头高,身形灵活。陈伟烈老人约在十四岁那年,曾当过一回龙脚。“那时候选角竞争很激烈,大家都以当上龙脚而感到自豪。”陈伟烈回忆道:每年农历十一月,当时的房头陈时魁,会把筛选出的孩童召集在一起,拿着由棕榈树叶做的鱼灯替代物,接受到一对一的指导,不合格的也会被劝退,因此大家学习格外认真努力。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摆起香案祭品,燃放烟花爆竹迎接鱼灯,祈求明年风调雨顺、吉祥安康。芙蓉村舞鱼灯活动要花上两天时间才能结束。故而鱼灯组织者便以长塘街为界,用舞鱼灯开启日子的单双来决定先去哪一边表演。”陈伟烈说,那时候常常除了村内舞鱼灯外,也会受到外村邀请,下午五六点开始舞,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

  然而这样的快乐一直到文革期间被迫中断过,改革开放后芙蓉村重新恢复了舞鱼灯。陈伟烈老人在此期间,教了一年书,后到安徽合肥生活工作一段时间,于60年代后期才回到村里。

  鱼灯几经停办,靠三代人支撑

  约在1976年,芙蓉村恢复舞鱼灯活动,时年四十岁的陈伟烈当时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重新看到游走在村子的鱼灯,而他的儿子陈亦龙则是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到舞鱼灯表演中,而后更是成了舞鱼灯巡游队教练,成为如今的村中舞鱼灯的带

  80年代末,原本恢复过来的舞鱼灯,却出现了意外。根据习俗,舞龙灯最后一步要到庙宇里烧香拜龙礼,并将其烧掉,以示龙归东海。但当时领头的一位村干部在到庙宇里祈愿后,未能将龙头烧掉,而是将其搁置在屋檐之上,不巧,后来便生了一场大病。经此一遭,村民便多有忌讳,鱼灯一度停办,直到1996年,陈伟烈当选村内老人协会会长才得以重新组织。

  热衷家乡民俗文化的陈伟烈,十来年任职期间,其中为大家办的一件事情,就是恢复芙蓉村的舞鱼灯。“与1976年恢复鱼灯相比,二十年后,对舞鱼灯民俗活动项目知情的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抢救,复原则无迹可循。

  “这个舞鱼灯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制作的,又是如何走阵的,我一个个问题、细节去和村里的老一辈人抠,花了大量时间去还原过去的鱼灯文化。”陈伟烈说,为了恢复舞鱼灯里的乐队,我特地委托一个朋友指导村里二十多个年轻人来学习,但最终只有三个人学成,连四人乐队也无法满足。至于学习走舞鱼灯的孩童,也常因学业等问题刚一学会不久,就会退出的情况,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为了舞鱼灯队伍有固定成员,陈伟烈把自己家人也拉到培训队伍里,有经验的陈亦龙成了龙头,孙子陈贤旭也在那年被培养成了尾鱼。“大概小学五年级开始,寒假期间就被父亲叫来学习舞鱼灯。队伍里就一个同龄人,其他都是大我四五岁的同村哥哥。”陈贤旭说,舞鱼灯是一个吃力的活,年关舞龙因夜间天气寒冷,经常手脚都被冻红了,表演时要半屈身子常体力不支。所幸那时候鱼灯队伍齐备,有备用龙脚可以替换。最开心的是,莫过于结束后有零食吃。

  陈伟烈说:“那时老人协会经费有限,帮忙过来指导的朋友也是自己厚着脸皮请来,没给什么补贴。当时民俗活动

  支撑下去,仅靠村民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如今回忆起来,当年的参与者或许会认为陈伟烈是一个抠门的人,但绝不怀疑他对村内传统文化的热忱。

  诚然,挡在芙蓉村复原的鱼灯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经费的问题,之后接替父亲成为教练的陈亦龙没想到自己面临最为棘手的是,连人员都无法凑齐。2018年,芙蓉村村两委为鼓励舞鱼灯文化发展,时任芙蓉村村委会主任的陈东京自己也半推半就地成了舞鱼灯的龙脚之一。

  如今我们看到的舞鱼灯队伍及制作上,与过去有着不少区别。陈亦龙解释说,以前舞鱼灯的都必须是男童,而现在不仅男女皆有,连平均年龄也上升到40多岁。而以前的舞鱼灯都是用纸包住,如今则是用布包贴,内置蜡烛则改为电子灯。

  鱼灯被赋予新生,将游得更“远”

  2020年芙蓉村被列为艺术家驻村计划的村落之一,因疫情,被闲置在角落内的鱼灯,偶尔被一位艺术家发现,赋予了新生,开始成为了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品,游进了艺术家的酒馆内,也被作为楠溪江麋鹿星球艺术营地设计的元素。

  “他们花了七千元将原本闲置的鱼灯都买走了。”陈伟烈如今回想起来,也是与有荣焉,让他更加坚定了将村内舞鱼灯民俗活动继续走下去。同样这一举动也触发了芙蓉村党委书记陈东京的一些奇思妙想。他表示,芙蓉村是一个有故事、有历史的村落,鱼灯已然成了村里的文化载体,更应该传承延续。不仅要将舞鱼灯民俗传统系统化、规范化,开办培训班,也可以开展鱼灯周边文化,比如在村中打造鱼灯制作体验馆等,让鱼灯游得更远更好。

原标题:岩头镇芙蓉古村鱼灯民俗活动已逾千年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