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镇街社区   ->   碧莲动态   ->  正文
缸窑村:涅槃重生薪火相传 打造缸文化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2-06-06 作者:潘益风 陈凯编辑:郑万云来源: 字体:
核心提示:从冰冷走向火热,陶土遇上窑火燃烧的曲线,从此便有了温度;从原始走向当代,酒埕、酒缸、水缸等器具,与楠溪乡土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从冷清走向繁盛,因“缸”得名、因“缸”扬名的村落挖掘“缸文化”潜能,迎来蝶变重生。

  从冰冷走向火热,陶土遇上窑火燃烧的曲线,从此便有了温度;从原始走向当代,酒埕、酒缸、水缸等器具,与楠溪乡土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从冷清走向繁盛,因“缸”得名、因“缸”扬名的村落挖掘“缸文化”潜能,迎来蝶变重生。碧莲镇缸窑村的全新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新农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推进对“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缸窑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该村以文化发展带动市场经济,带领村民走出致富新道路。去年,全村售缸销售收入实现达2000万元。

  聆听制缸售缸往事

  漫步缸窑村,可见村内摆放着众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缸制品,以缸为题的微景观也是随处可见,缸文化装饰景观墙,农户家栽种绿植的花盆,古色古香破碎缸片的围墙,生怕远道而来的客人读不懂这个小村庄的故事。

  穿村而过的道路旁就是连成一片的缸市场,这里的缸产品包罗万象,大到可容纳几个成年人,小到可放在手中把玩器具,价格区间从几千元到几元不等,产品包括酒埕、酒缸、水缸、米缸等,也有展架上摆出的坛、罐、瓶、壶等其他陶瓷产品,上千个不同门类的缸产品,让人眼花缭乱。曾经这些都是该村的特产,是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如今这些却无一产自本村,都来自外地。对于这种失落,正在店里照顾生意的叶群深有体会。

  “缸窑村世代相传烧瓷工艺,由于烧制的胎质较为坚实,造型古朴,受到顾客的好评,鼎盛时期年烧缸达数万只,全村有60多户人家从事制缸行业。”叶群告诉记者,过去他爷爷会制缸,父亲则是产品推销员。可是由于缸泥不足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原因,该村制缸者纷纷改行,直至2012年停止。村里的贩缸者则纷纷从湖南、四川、宜兴等地买进缸制品,再销售到各地,而她与丈夫刘晓熊便开了一家“熊二陶业”的陶瓷店,“我在家看店,他则拉着缸到处卖,在黄岩、乐清、青田等地还有代售点。”叶群说,自从缸窑市场建起来后,村里分散的经营户都集中到了市场,形成了聚合效益,市民只要到这里就可以“一站式”挑选所需产品,一年销售额大概有200万元。

  据悉,全村目前有40多户从事销售缸产品,还有几十辆缸产品移动销售车常年流动销售,成为温州的陶缸销售专业村。

  感受古村原始肌理

  2008年,县文物普查队在缸窑村发现一保存完整、仍在使用的“活文物”——缸窑。村民称它为“龙窑”,因从先祖迁至这里开始,就建设起来,与村里的烧窑历史一样,已有300余年。无论是作为缸制品生产地还是销售地,都说明缸窑村与缸有着相互依存历史,在漫长的碾揉、塑型、烧制中,逐渐熔铸成了村庄厚重的缸文化。

  对于传承村庄文脉,缸窑村民有着骨子里的使命感,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通过修复将已接近塌方的古窑床重获新生,以龙窑遗址为基础,打造游步道、修建文化公园,守住祖辈生活的痕迹,保住缸窑的原汁原味。由此身披300年的雨雪风霜的龙窑,而今又焕发新生机,成为一个固定的“缸文化”传承地。

  “2012年,缸窑村的制缸匠人在村里的缸窑里完成最后一次烧窑,此后,这个承载了300余年的缸窑制作,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碧莲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建永说,当时他们就想筹建一个缸文化展览馆,把这段历史文化永久保存、记录下来。2014年起,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碧莲镇政府的帮助下,从集资、设计到施工、收集展品,古朴而又丰富的展览馆落成。

  走进展览馆,门口排列着各式各样的缸制品,都是从村民家里一样一样地收集过来的。展览馆二楼内介绍了缸窑制作的工艺流程,寻着展品的脉络追溯缸文化的形成发展,似乎把众人拉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制缸年代,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领略器物原始的魅力。

  龙窑修复,薪火相传,古韵新风。近年来,缸窑村积极寻找和开拓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存续乡愁与乡情的同时,让渊源深厚的制缸文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料,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去体会,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好。

  一座窑的时代演绎

  百年的龙窑还能“烧”出些什么?

  因着龙窑修复的契机,缸窑村开始进行了新蝶变,也给出了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这些年来,以“缸文化”为绣花针,一路穿针引线,将村落内的建筑、非遗文化细细密密串联在一起,修整缸窑村入口外立面,通过特色陶缸展示,直观展现村内缸文化特色。打造缸器手作体验馆、小楠溪缸窑滨江公园等景点,对村内道路进行修缮平整、拓宽部分道路,配套建设停车场、休闲长廊、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悠长的村落历史得以迸发出新的光彩。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地下水渠,长达800米,用于村民是生活用水,将改建成一处可坐船游览的水上设施。滨水公园二期也即将开始……”谈及未来的发展,刘建永踌躇满志,当然这些信心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对这座村庄的文化认同。“缸窑村将继续深入打造文化村落,让旅游项目更丰富,更好地满足游客吃、住、游、乐、购的需求,让缸窑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越变越美。”

  在缸窑村落现在以及未来的规划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缸窑的美好样子。坛坛罐罐、朴素如泥,却包裹着缸窑村层层叠叠的希望,如果说缸窑村的不变是以缸窑特色文化为纽带,那么缸窑村的变就是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美丽文旅拓展。

原标题:缸窑村:涅槃重生薪火相传 打造缸文化金名片
【版权声明】: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永嘉县融媒体中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0577-67261234。若未经本单位同意,擅自将原创内容进行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