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三痴”郑晓錀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1 00:05:08 作者:潘益风 字体:

  五月的最后一个周一,离六一儿童节还有一天,记者在楠江中学的教师办公室见到了郑晓錀。办公室墙上是十二经脉走向图,桌上躺着一本《诫子书》,还有一只刚刚点燃的檀香。高挑清瘦、谈吐文雅,颇具亲和力,也许,这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成为了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

  说起刚刚收获的“中国长寿之乡乡贤人物”荣誉,他满是谦逊道:“永嘉是长寿环境质量优异、长寿资源优质多样的‘健康寿乡’,我只是见证者和记录者。”

  偏爱永嘉长寿文化

  “冥冥之中,总有一个目标在牵引,在指引自己前行!”郑晓錀说。

  1967年出生的他,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身材瘦小,显得有点弱不禁风。父亲是小学老师,少时,在同伴们上山下水、爬树摸鱼的时候,他已经浸入了书的世界,四大喜、四大悲、四大名著、《道德经》、《易经》等等大部头,成了他的启蒙读物。

  醉心学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1989年9月参加工作后,郑晓錀一直扎根在永嘉基层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研究的道路上奔走。

  2012年,永嘉成为浙江省内首个“中国长寿之乡”,慢慢地他有了很多工作体会,也看到了业界关于永嘉长寿文化研究的不足,便萌生出从事相关研究的念头。2013年,论文《浅论永嘉医派长寿观》,被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录用;2016年,由他主笔的《身心通归养老模式》,荣获温州市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优秀论文;2017年,他的《温馨方寸七彩晚霞---老年人精神慰藉养老模式实践初探》、《对失独老人养老服务的思考》、《对养老模式的创新思考》荣获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优秀论文。《浅谈永嘉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优越条件》、《浅谈永嘉县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医养结合模式下对老年慢性疾病治疗的思考》……一篇篇论文先后问世,记录着郑晓錀在长寿文化研究上的每一个脚步,每一次前行。

  利用周末时间,他积极参与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在社区、老年协会、老年大学等开展健康长寿知识教学活动,内容涉及到人的寿命观,与寿命长短紧密联系的三大因素。岩坦、岩头、黄田、桥下、桥头,他的足迹遍布全县,因为内容丰富,信手拈来,风趣生动,赢得了老人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赞扬。

  说永嘉长寿文化,便跳不过永嘉医派。郑晓錀在《永嘉医派长寿文化蠡测》一书中指出,尽管影响人类健康长寿有着诸多的因素,但疾病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防止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复发,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永嘉医派认为的中心内容。为此,他拜针灸大师杨真海学习皇帝内针,倡议“人人知医,天下少病”的理念。而一套针灸用具成了郑晓錀日常标配,每每有学生头痛脑热找到他,一经施针,总有奇效。

  说起这件事,学生戴楚倚庆幸之余,也遗憾。“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享受过针灸,而我一直过不心理那关。今年就毕业了,谢谢郑老师一直的关照!”戴楚倚是提前招学生,当天特意来看看老师。

  做义工的6039小时

  除了针灸,记者发现,郑晓錀在办公室里还备有常用应急,为学生、同事应急。诸如此类,以小见大,正是郑晓錀的一个缩影。“我始终认为,为他人铺路,就是为自己开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郑晓錀如是说如是做。

  早在1992年,还是行禅村罗溪中学的一名代课教师的郑晓錀,就开始用自己的工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当时每月工资收入是一百多,除了基本生活费用,还能攒下几十元,帮学生改善一下生活。”郑晓錀介绍,山村里的很多学生家庭贫困,家长又普遍缺乏医疗基本常识。当时班里一名学生感冒发烧多日不见好转,精神状态萎靡并影响了学习。了解情况后,他发现学生家长们普遍缺乏基本医疗常识,即便家长发现子女身体不适,也没有多余的闲钱帮其治病。

  子曰:“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自此,郑晓錀开启了公益之路,帮助贫困老人、失足儿童,调解婚姻矛盾、经济纠纷,开展爱心帮扶、慰问孤寡……这一份坚守,郑晓錀默默坚持了30年。2012年,他创立了“永嘉县智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设免费早餐活动,为环卫工人、孤独老人、早起的学生等,提供免费早餐,一直坚持到现在。“启动‘爱心早餐点’的初衷是想关怀终日辛苦劳作的城市美容师。”据郑晓錀介绍,他有早起锻炼的习惯,冬日的清晨,发现很多清洁工们饿着肚子作业,倍感心酸。于是他自费在上塘码道中街启动“爱心早餐”。

  也是在那一年,在“爱心早餐”点,他认识了小琴(化名),得知小小年纪的她孤身跟着奶奶生活,家境贫困。自此,郑晓錀与小琴结下了特殊的缘分,学习、生活、思想,整整9年时间,两人不是父女胜似父女。去年,小琴的家庭功能逐渐完善,结对终止。而从2013年8月开始,他还连同永嘉佛协一起,创立“资助贫困生真情活动”,每年资助132位贫困生,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每年资助金额39.2万元。

  至今,他已做义工达6039小时。

  痴迷《易经》四十年

  如果说一定要为郑晓錀的热心、奉献、执着、坚持做一个注脚。那么,《易经》是他善行数十年的一盏人生航灯。

  他说:《易经》坤卦之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此,古圣贤给出了一条规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公益之外,郑晓錀还有着40年研读《易经》的痴迷。他与《易经》的故事,源于12岁那年翻看父亲的书架,直到现在,他依然每天读《易经》,丝毫不会觉得乏味。22岁那年,得知易学专家邵伟华招收学生,他孤身一人前往咸宁求学,初窥门径。及至今年53岁,他说自己刚刚迈入易经的初级阶段,“我常说一个人找到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

  “这些年摸索《易经》的过程中,从不懂到略懂,直至现在的了解,也算吃过不少的苦头,但也有着些许心得。”郑晓錀说,为了读懂它,他研究儒家文化,看到了德为本,仁为怀,忠孝仁义,忍让宽恕;他琢磨道家文化,知道顺守自然,平淡无奇,处静待变,无为而无不为;他钻研佛家文化,体悟清心寡欲,恶名远利,善觅本心,不为世事所累;他学习医家文化,明悟扶危济困,最忌讳者,持此所长,专心名利;他坚持武艺,拜师少林,成为浙江二级武术教练,至今不曾荒废……

  在他看来,没有长时间的学习,是不会体会到乐趣的。每一个人,都懂《易经》的道理,只是没有去整理,没有去提炼而已。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从《易经》角度去看它,都是合乎它的道理的。用现代的一些观念去看古老的《易经》,越读越有兴趣。平时,常常碰到一些看不懂的事,听不懂的话,慢慢地都从《易经》中找到它的根源。

  “我数十年来涵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于探究,深深领悟到其博大精深和深赜难穷,终生受益。”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