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木雕师叶柱:“牛转乾坤”,行在文创路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4 00:05:55 作者:厉梦瑶 吴南杰 字体:

  旋、锼、凿、铲、锉、磨……每一道工序,木雕师叶柱都操作过成千上万遍,但这一次在温州文博会上定格的作品,让他感觉最为特别:展馆里高两米的镇馆之宝“牛转乾坤”大雕塑,以“转”为主题,采用太极阴阳的设计,双牛头尾相接、浑然一体;还有手掌大小、圆滚滚的十二生肖系列木雕敦实可爱、时尚俏皮……

  这些木雕是此次叶柱和自己的文创团队带来的“得意之作”。以“转”为意,代表着叶柱从木雕师转向文创开发已有将近四五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时间标点,也意味着一点决心,要去追逐更年轻、更有潜力的消费群体。

  发动一场“更迭”

  叶柱的突然转向,并非一时兴起。从事木雕工作二十余年的他,手里不缺荣誉和奖项:

  2016年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八仙》荣获第六届中国木(竹)雕优秀作品金奖;2017年创作黄杨木雕作品《童趣》荣获第七届中囯木(竹)雕展优秀作品金奖;2019年创作黄杨木雕作品《和气生财》荣获第12届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木(竹)雕优秀作品展金奖……

  名声在外,求购者也不少,但不知在哪个被疏漏的缝隙,勾到了叶柱思索变动的心。“你上一次见到黄杨木雕是什么时候?”叶柱的发问源自困扰他许久的疑惑——是谁定义木雕作品的价值。“如果没有更多人了解木雕,那么当过去的一套标准散场了,谁来发现这些木雕的生命力?”

  在叶柱看来,这项工作很迫切。上世纪末开始,他发现本土的黄杨木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他开始在全国范围乃至东南亚国家采购黄杨木。“但是黄杨木生长缓慢,十年可能才长一公分,意味着黄杨木雕做一件少一件,它们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几率就更低了。”

  作为一名木雕师,叶柱十分清楚手里这些木雕作品的结局。因为价格动辄上万元,且仅有观赏价值,普通家庭一般不会考虑入手,只有圈子里的收藏家或一些企业家有能力承担,以至于木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相当有限。这在叶柱看来,心里是有所担忧的。

  “作品价格卖得高固然好,但是木雕市场如果只集中在这一小部分人,就太狭窄了,说得现实一点,等好的黄杨木都没了,我们这样的木雕师要去哪找生计?”由此,叶柱认定木雕不能再按照老思路做下去,而他转向的第一步,就从“解放生产力”开始。

  2001年,叶柱大胆引入了“机器作业”,嫁接现代技术,利用机器将部分劳动力从传统手工中释放出来,不仅提高了打胚效率,还极大地节省了成本。而在其不断开发摸索下,2007年,第一代的机雕设备也在他创办的永嘉木主木雕厂里成功投产。

  “这原来是一台数控立体雕刻设备,与3D打印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做好绘图编程的工作,就可以雕刻出各种形象的立体或平面工艺品。”叶柱介绍,数控立体雕刻机不仅可以同时制作数个佛像等,还可以支持制作各种挂件、印章等,并对其进行批量化生产。

  “一台机器可以代替16个人,生产出来的木雕小挂件、小摆件,物美价廉,很受市场青睐。”叶柱介绍,机雕生产至今共有200多款挂饰,以车内的花生、红枣、葫芦等挂饰最是吸引眼球,其中花生和红枣挂饰共卖了5万件。

  叶柱说,利用雕刻设备做一个整体框架,再进行批量化生产,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黄杨木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木雕,促进木雕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木雕永远年轻

  2015年开始,叶柱成立温州木主木雕公司,他兼着匠人与商人的双重身份,既遵循传统的木雕制作,在艺术作品的刻画中保持隐身,同时又不断开启文创产品的实验,现身市场大潮。他的解释是创作者要永远保持年轻、永远向前。

  “我们原来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写实的自然派,比如说一些放牧耕作的场景,但是这些场景距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远了。”为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除了经常与业内人士交流外,叶柱还和乐清市职业中专合作,将学校教育和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现在学生的思维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木雕产业的未来。就拿此次文博会上展出的十二生肖系列木雕来说,其审美灵感便是来源于年轻人对萌物的追求,再搭配绅士鼠、害羞马、富贵猪等可爱的名字,每只小动物木雕都意在捕获年轻人的青睐。”

  除却造型上的变化,叶柱也不吝于在木料材质与颜色上做一些大胆尝试。十二生肖系列就组合运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材——胡桃木和桧木,前者呈天然浅黑褐色,可以作为毛发装饰,后者则耐腐朽,会散发芳香味,纹路美丽。

  “这些搭配我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黄杨木造价昂贵,并不适合所有产品,只要有更适合的木料,我们都会尝试。”此外,对于今年“出圈”的唐仕女,叶柱也设计了一批可上色的木雕形象。“大家平时看到的木雕可能都是树木原来的颜色,但是像唐俑这种造型,要有华丽的颜色才有大唐韵味。”

  叶柱认为,对于一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手工技艺,以什么样的形式保留继承其核心,是个必须要作答的问题。虽然他很早就通过采用机械化手段来发展批量生产,但他始终坚持用手工技艺来完成作品的最后阶段。

  “现在机械化能完成的部分在70%左右,剩下的30%还是交给人工,而且我要求每个样品都是先通过人工打磨来完成,这样一些细节才不会缺失。”

  不同于市面上大部分纯机械化的文创产品,叶柱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对木雕技艺的保留,许多作品的设计都是经过工艺大师之手,合作研发的。2020年,木主木雕公司在温州文博会上展示的泰顺廊桥微缩景观,就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先生设计并授权给叶柱制作的。

  “我现在的定位可能更像一个‘中间商’,往两头牵线的感觉,这个方向是双向延伸的,我想证明传统技艺跟现代审美并不矛盾,木雕是可以永远年轻的。”叶柱笃定地说道。

  艺术和生活相关

  在房间里安静地雕刻,是人们想象中一名匠人的姿态——“追求市场、迎合大众好像不是我们这一行的传统。”但在叶柱看来,木雕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修行,一个人长久地在工作室默默地雕一个作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时代的湖泊泛起一阵涟漪。而当这颗石子被投入生活时,涟漪触碰的每一面都会给他反应,带来意料之外的广阔。

  去年疫情下,在家无事的叶柱制作了一只木口罩发布在抖音账号上,随即获得了几十万的点赞,还有不少人循着这条线索找上门定制木雕产品。这种“与生活贴合”的姿态,是叶柱一直以来对文创产品的要求和期待。

  在位于乌牛上叶村的温州木主木雕公司厂房里可以看到,这里的产品价格从几十到上万不等,除却一些固定摆件外,大多数产品都被赋予了实用功能。比如加入了音响和蓝牙技术的伴手礼、木雕外形的充电宝以及八音盒、香薰盒、手机壳等等,这些创意作品不仅颇受市场的追捧,也成为了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和各地政府机关的公关礼品。

  “艺术可以不只是纯诗意的、纯精神性的,我希望艺术特殊的吸引力也能跟一些现实问题对接。”据了解,到去年为止,叶柱所在团队创造的文创产品产值已经达到500万元,平均每个月都会有新的产品投产,累计打磨过的不同样品已超过两万余件。

  今年年初,叶柱还创办了温州市简钜文创有限公司,作为日后文创产品开发的主要阵地。“这次文博会我们就是以简钜文创亮相的,把文创这一类专门拎出来,现在总体文创产品销售已经基本上占到60%以上。”今年的温州市文博会也给了叶柱很大的惊喜,交易额超百万,意向订单达到400多个,这个成绩让他更有信心把文创之路继续走下去。

  从17岁开始学艺之路,曾经的叶柱觉得创作的过程又苦又长,但他没有放弃。现在,他已经进入对人生有掌控的阶段,也更明白这份“舒适”来之不易,他既要“捍卫”也要去“宣讲”,坚持用一颗木制的匠心褪去人们从城市里浮上来的燥热。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