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滕公亭”虽破败,善举仍绵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6 23:40:58 作者:徐彬彬 吴南杰 字体: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这是东汉经学家刘熙对亭的解释,即亭子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三百里楠溪江,在耕读文化及风水学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一座座古村落,古亭就出现在这些古村落中,古村落间,古村落旁。在芦田村与箬岙村的中心距离点上有一滕公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楠溪江下游东岸,背靠凤凰山。亭内的石碑上记载着滕公亭来历的故事,有几分感人,有几分神秘。

  滕公亭落定于1937年,距今已有80余年,期间经历种种,从最开始的人来人往到后来的人庭冷落。之所以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是因为本埠摄影爱好者左右轩的一次探访,有关于它的那段记忆再次浮现。

  遇滕公一家, 如暗室逢灯

  为走近滕公亭,走近它的往事今昔,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芦田村见到了本村厉云平,他将父辈说与他有关滕公亭的故事细细道来。花甲之年的他,幼时也见证过这座古亭当时的繁盛岁月,在他的诉说中,记者感受到芦田村村民关于滕公亭的特殊记忆。

  “滕公亭的诞生还得从亭中的那块碑说起。石碑上记载着它来历的传说,很多字我都看不太懂,问了村里老一辈的人才得以解惑。”厉云平说道。

  传说早年间,箬岙村的一位村民吴先生,去永嘉山底“背树”,购买砌屋木料,途中重岗复岭,峭壁千层,悬布飞泉,长流万仞。在太阳西沉时,迷失了方向,前眙不到村庄后见不到炊烟,正在忐忑不安时,突然间看到远方丛林有微弱的灯光。走近一看是一栋茅草屋,敲门进去,开门的是一位胡须银白、红光满面的老人,他正在炒菜烧饭,老人很热情接待吴先生吃晚餐后,又安排住宿。闲谈中老人说自己姓滕、是土长土长的本地人,长期居住在这里。

  吴先生次日星夜洗漱完毕后,继续赶路,边走边想这样的深山冷岙怎么会有老人居住?回头一瞧,哪里还有昨晚的茅草屋,他擦亮眼睛又仔细看了一遍,茅草屋早已影迹无踪了,呈现的是一片荒草连天。

  吴先生顺利完成那次“背树”任务,回家后砌起了高大又气魄的大宅,新屋上梁后不久,吴先生经常梦见“滕公”。他并没有忘记那日滕公的恩德,特意选择在芦田与箬岙两村交界点,人来人往的古道旁,捐资建造一座风格别致的木头四柱路亭,专供行人歇脚、躲雨避风,取名为“滕公亭”,芦田人称(坑口路亭)做永久性记念。

  县志办2012年出版的《金石志》中对亭碑的内容有详细记录,与村中所的传说有些许出入。即吴先生20岁时奉镇宪令,视察楠溪双庙汛,徒步行走于群山万壑之间,迷失在山野之中很害怕。快到太阳落山之际,忽然看见有一位樵者扛着柴火正在往前走。吴先生赶紧上前询问,距离双庙还有多远,是否能够到达。那樵者说,不能到达,而且路上每每会有猛虎出没。正一筹莫展时,砍柴者邀请他前往他家过夜。等到了茅舍后,樵者呼唤一位妇人做饭腾床招待客人。吴先生上楼看见窗边坐了一位老者,须眉倶白,正在读《周易》,就上前询问。老者说自己姓滕,今年108岁,樵者是他第三个儿子。第二天吴先生听见鸡鸣后起床,滕公不知去哪了。(问了那位妇人)说滕公已经去四叔家,樵者也上山砍柴去了。吴先生离开后,心中一直记挂着这顿饭的恩情,想着来日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后来再去拜访,不见主人与屋舍。但恩情却不能不报,此事大概距今已有四十余年了。

  这块石碑,系青石质,八字额刻【滕公亭记】楷书4字,高95厘米,宽40厘米,正文13行,满行32字,楷书阴直刻。

  歇脚避雨,为路人提供伏茶

  对于为何选址在芦田与箬岙两村交界,芦田村村民是这样说的。

  当时罗东一带交通远不及现在便利,出行唯一凭渡船到上岩儿,祖辈由此建造舢板船,来将各村土特产运至温州洞头及外埠。解放后,才有了机动轮船载人往返温州,开辟芦田至温州水门头定期航线,途经上岩儿、黄田等码头,来往人员慢慢变多,而在芦田村与箬岙村间的四里路古道中却无一处歇脚地,于是滕公亭便在此落定。

  村民厉云平望着滕公亭的方向,回想着小时候与这座亭相知相识的故事。

  芦田村周边有三五村落,距离都不算远,只一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足矣。每每厉云平骑着自行车去其他村找小伙伴玩耍,都需途经这条古道,看见这座亭。他和伙伴有时约在滕公亭集合,亦或是在亭中嬉戏。“我一想到滕公亭,那些从前美好的画面就会浮现在脑海中,甚是怀念啊。”厉云平说道。

  那时,滕公亭的附近还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村民们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田里劳作,这座亭就成了大家休憩的首选之地。有时太过劳累,还会躺下来小眯一会;到了中午,家人纷纷送饭来田中,也是在亭中用的餐。要问滕公亭中何时人最多,那当属下雨时分了。前来避雨的人多的嘞,没有一处空着,大家也不着急,三三两两聊着家常,自在的很。”厉云平告诉记者。

  在过去的年代,这里是人们赶路歇脚的“加油站”,是村民心中的“避风避雨港”,是乡间信息的“发布中心”,还是“爱心亭”。每到夏季,亭中总洋溢着满满的茶香味。天气炎热易中暑,附近的村民们自发在亭中置炉烧茶,免费供水,极大地方便了路人。一杯清凉的伏茶,足以驱赶过路人心中的那些烦闷。

  沉寂的滕公亭等待唤醒

  说着说着,抬头望去,便看到了滕公亭,却已不是厉云平所诉说的那个曾经的位置和模样。

  1990年由于公路改建,原来的古道被三李公路取代,亭前再无往日的人来人往。于是,由当时的芦田村、黄田、罗溪等附近的几个村牵头捐资,将滕公亭从里面的古道迁移到三李公路旁,这才又有了些许人烟。

  又过去了3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虹三线的落成再次让滕公亭被时代所遗忘。记者所看见的滕公亭,亭前道坦内野草正无拘束地疯长,亭内的淤泥无人整理成龟裂纹状,亭顶破烂成一大个窟窿,亭内石碑上的字也磨损的有些看不清了。好在瑞安池源瀚所写的对联“石径荒凉何处重寻绮季宅 山原高耸居然小筑滕公亭”保存较好,另外四根石柱上的两副对联犹在。1990年3月重修的捐资牌仍钉在亭中横梁上,亭子顶部的蓝色木石颜色虽鲜艳,但岁月的痕迹已开始显现。

  虽然滕公亭被时代所遗忘,默默沉寂在这一方土地,但有关行善与感恩的故事,却根植于当地百姓心中。

  村中老一辈大多都受过滕公亭的“恩惠”,听过吴先生的故事,内心有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精神在。离滕公亭不远,建在楠溪江三桥上方的“陶然亭”,就是芦田村村民厉龙银先生的慈善之举。退休后的他牵头与乡亲们商量寻找一个闹中取静,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又能供乡亲锻炼、游憩、登山为一体的场地,于是便建造了这样一座凉亭。

  随着亭前罗东小学新校舍的落成,这座沉寂多时的滕公亭将再次出现在村民眼前,曾经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涌上心头。“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要重新修缮滕公亭,我们也正在计划,让这座百姓心中的“避风港”重获新生。”芦田村村支书厉道兴说道。

  滕公亭的故事还在延续,它将交予时间来诉说。

  相关链接:《金石志》中《滕公亭》亭碑全文:

  “永嘉夙称山水窟,名山胜地,代产异人,一日杨子方读书于庐,有客扣扉而入者,吴先生廉臣也。先生有道,古之君子人也,语杨子当年事云:【余弱冠时入温标,奉镇宪令,视篆楠溪双庙汛,徒步行群山万壑间,重岗复岭,峭壁千层,悬布飞泉,长流万仞,骇极。薄暮间忽有樵者肩薪徐行,阻途于前。余询樵者曰:此去双庙有若干里,尚可到否?曰:不及,况前途每有虎。问近村有逆旅可栖息乎?答以无,且多匪类。正踌躇间,樵云:【可宿茅舍。】辄导余入,呼妇饭客,下榻于楼。登楼面窗,坐一老者,须眉俱白,载鹖冠于鹤氅,焚香读《周易》,不问客何来也。叩之,滕其姓,问其年。曰:百有八龄,樵者是公之谁?曰:第三男也。请与公同塌可乎?辄首肯。余跋涉困顿,沉沉酣睡,鸡鸣起,不知滕公何去。下楼问妇,妇云:堂上已去四叔家矣。问樵者,曰:良人,出而析薪。辞出,心感一饭之恩,他日当有以报之,后访其庐,亡焉。嗟夫。是殆隐君子乎?抑山灵乎?余不能无所感也。然未报其恩,盖于今阅四十余年矣。

  兹先生与胞弟存榜先生,遵先兄存池、存荣二公遗命,筑亭于箬岙大道之傍,用志雁行之情,以垂不朽,而来属杨子为记。杨子不文,仅以先生之言书之于亭,聊作纪念滕公而已矣。

  里人吴存球、榜,楷侄仁益、清同建。中竞杨骁谨撰,敬民翁国栋书。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丑冬月吉立。”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