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游在楠溪   ->  正文
“土味儿”农产品“飞”出村庄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9 23:49:48 作者:汪霞霞 字体:

  65岁的毛美月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包的粽子可以卖出一万多个,一直在外的戴彩微直到现在还在后悔没有早点回村把麦饼店开起来。在岩坦镇源头村,村民对加工制作农产品或当地特色小吃有着无比高涨的热情,因为他们这里一点也不愁卖,除了源头网红村的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特色小吃热卖以外,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让这里的农副特产“飞”出了村庄,让真金白银流进百姓腰包。

  “表婶粽子”提前销售已过万

  一捆湿漉漉的粽叶,四盆馅料和满满一盆糯米,65岁的毛美月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材料,早上7点便开始忙着包粽子。一双巧手飞快地翻动着,粽叶成了个小兜,一勺糯米再放入馅料,抖上三下,再添一点糯米填满,粽叶一翻一折,棕榈叶一系,一个敦实的四角尖尖粽就完成了。

  “今年清明节我就开始包粽子了,生意好得很,从早忙到晚,实在不行就拉上我的亲家母和其他村民一起来,可这样都忙不过来呢!”毛美月手里拿着活儿笑呵呵地说,相比较往年,今年提前了50多天就开始忙活起来,清明到现在才20天,订单销量已远远超过去年一年的销量。“现在已经卖出一万多个粽子了,客人也帮着介绍,大家都是几百个地下单。”

  毛美月表示,前几年村子被打造成为网红村,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村民们陆续经营起各种特色小吃,自己也靠着年轻时学来的手艺卖起了粽子,没想到受到很多游客的夸奖,市场慢慢打开,不过都只有节假日和端午节前后,又因疫情影响,游客大幅减少,生意冷淡了许多,毛美月惆怅了起来。源头村的党总支书记陈小静得知后便开始帮她张罗生意,取名为“表婶粽子”,本地的蚕豆馅儿口味为主打产品,定价3元,肉粽5元,蛋黄肉粽6元,各个重量在3两左右。很快,物美价廉的“表婶粽子”在陈小静的抖音、快手、朋友圈上被推广开,没几天,前来订购粽子的电话响个不停,毛美月越做越有信心。

  “这几天好多人打电话,开口就管我叫表婶,说要买我家的粽子,他要200个,他要300个的,我听着心里也是暖呼呼的。”毛美月拿出一面崭新的旗帜,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这是陈小静前两天帮她定做的招牌旗帜,等老伴回来后再挂起来,让来来往往的游客也能看到自家的“表婶粽子”。

  “土味儿”店名里的浓浓乡情

  “11、12、13、14,哎呀,这里只有14个,刚才数漏了一个!你们先吃,少了的那个我马上给你加热!”停车场旁的“小嫂麦饼店”里,老板娘戴彩微一个人忙得晕头转向,尽管这一天是工作日,但来村里观光的游客还是一波接一波。游客李先生看到这间挂着“小嫂麦饼店源头村诚信店——镇长推荐”的牌子也忍不住买了两个,边吃边感叹着说:“店名叫小嫂麦饼店,味道吃起来也跟自己家人做的一样,一口下去,记忆中的味道就立马出来了,好吃!”李先生高兴地将热乎乎的麦饼分给其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品尝。

  戴彩微之前在瓯北开麦饼店,每年除掉水电租金,赚的并不多。2018年冬,在村书记陈小静的鼓励下,回村在自己家开起了麦饼店。“记得麦饼店快准备开业时,小静和当时的张镇长来村里了解情况,经过我这里时问了一些情况,得知大家一般都喊我小嫂,便给我的店取名为小嫂麦饼,说是这样更亲切。”

  戴彩微笑着说,以前她和丈夫一起承担家庭开销,如今她一个人在村子里赚钱,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开销,钱包也越来越鼓,刚开业的那半年,就赚了五万多元。现在戴彩微的微信好友不知不觉有了40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是老顾客,经常会下单购买麦饼然后寄往北京、贵州等地。“有些寄到比较远的地方快递费就要80多,算下来一个麦饼要24块多,我都替客人心疼,但他们还是来买,说是我的麦饼有家的味道,地道!”

  其实,在源头村,老梅馄饨、女婿面、小嫂麦饼和表婶粽子,这些都是“源头小静”品牌力推的特色产品,不过这些店为什么要以称呼来命名呢?陈小静解释,源头村2000多人口,各种姓氏都有,但是这里民风淳朴,如同一个大家族,让游客们能享受到土味十足的农家产品的同时感受到这里的民风民俗。

  乡村旅游搭上电商快车

  2019年,陈小静用自己的头像和名字,注册了“源头小静”商标,专门为村里的农产品代言,其中礼盒装的素面更是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这一土特产催化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让部分村民有了可观的收入。不过,大量涌入的游客使得村民加工售卖农产品热情高涨,农产品越做越多,笋干、菜干,甚至新鲜的农作物,这些东西如何才能统一标准纳入“源头小静”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除了质量把控,销售渠道又该如何拓宽?

  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陈小静,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后,坐等游客上门的短板暴露无遗,“宅经济”、数字经济发展以及5G时代来临,面对“新机遇”,令人犯愁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

  除了在E家人直播平台上进行直播带货,陈小静经常用手机拍摄村里的实况,将各家制作农产品的过程、村里的美景和网红店拍摄下来,经简单剪辑处理后发送至各个网络平台,从而推广。

  在村里,陈小静也喜欢到处“蹭饭”,特别是村民自己做的,吃完还不忘好好点评一番。40岁的徐建琴以前在温溪开过包子铺,现在回村后正愁不知道如何是好,尝过她手艺的陈小静便鼓励她把手艺学精,日后可以开一间包子铺。“因为村里的特色店还是有点少,我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农家味道,特别是藏在巷子里的农家,都有自己主打产品,打造出‘一店一品’,避免同质化。”

  “2020年,我们这里7家民宿、2家农家乐、4家特色小吃店,还有平时村民们自己销售农特产等,整个村一年增收200多万,人均增收约1000元,这可是我们线上线下联动起来共同努力的成果。”陈小静自豪地说道。

  依托乡村旅游的农副特产销售一度也受季节性制约,而源头村的乡村带头人和乡村旅游从业者抓住了“宅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利用“互联网+”建立的电商平台和物流网络,破解了销售瓶颈,打破地域隔阂的同时也扩大市场空间,让这里的优质农产品不愁卖、卖出好价钱,更是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