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其他新闻   ->   温州新闻   ->  正文
不必开刀,摘除小肠里的2朵“大蘑菇”

发布时间:2020-09-21 14:08:35 编辑:高晓龙 字体:

  医生在给患者做小肠镜检查。

  

  温州网讯随着小肠镜诊疗技术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小肠疾病不再成为疑难杂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自2012年开展小肠镜检查至今已经操作达500余例,诊疗技术发展迅速,不仅可以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良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小肠寄生虫病等诸多疾病,更开展了许多小肠镜下的微创治疗。

  患者案例微创切除巨大息肉

  21岁的大学生小朱被多年的“腹痛”所折磨,他患了一种“P-J综合征”,又称为“黑斑息肉病”,这是一种遗传性的罕见病。病因是在他的胃肠部位均存在不同大小的息肉。如不及时处理,伴随着息肉增大,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和息肉癌变,危及生命。

  小朱在经多方打听后,来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在分别成功进行胃镜和肠镜切除了胃和大肠里面的息肉后,他遇到了更麻烦的事儿——经过胶囊内镜检查,发现他的小肠深处还有2个约5.0?6.0cm的巨大息肉,这2朵“大蘑菇”几乎充满小肠肠腔。

  如果要选择手术,年纪轻轻腹部就要挨一刀,以后还有可能肠粘连等并发症。如何微创、安全、彻底地切除小肠深处“大蘑菇”,成为摆在小朱和医生面前的难题。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夏宣平和主治医生夏盛隆在仔细分析小朱的病情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制定微创手术方案,采用小肠镜切除巨大息肉。

  小肠肠腔狭小,肠壁薄,同时大息肉底部血管粗大,操作过程中极易引起出血。凭着精湛的微创“刀功”,经过近3个小时持久手术,终于切除了埋藏在小肠深处的“大蘑菇”。小朱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小肠镜检查消除最后的“盲区”

  “由于胃肠镜下各种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绝大部分胃和大肠的疾病已经可以被轻松诊断和治疗。但胃肠道仍有一处目前医学尚未熟悉的区域,那就是小肠。”据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夏宣平介绍,小肠全长约5-7米,位于胃和大肠之间,迂回重叠。由于在人体中特定的位置,使其成为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难以到达的盲区,传统的各种检查手段很难做出明确诊断,更不要提对小肠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因而小肠疾病也成为胃肠道疾病最后的瓶颈。

  “许多患者都是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走了不少弯路,最后才来到我们科室。”据夏宣平介绍,做小肠镜的患者病史大概都有1-3年,甚至有的病例反复消化道出血十几年,各种检查都做了,依然不能发现出血原因,后来经过小肠镜才发现问题。

  虽然,现在胶囊内镜也可以诊断小肠疾病,但是胶囊内镜具有随机性,也不能取出小肠病变的组织化验,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的局限。夏主任表示,应用小肠镜就可以克服胶囊内镜的不足,它可以通过上下进镜结合的方式完成对整个小肠全面、彻底、无盲区的直视检查,并可活检组织甚至直接在镜下治疗,突破了传统检查的弊端,是小肠疾病诊疗措施的一大飞跃。

  “以前大家觉得小肠疾病发病率较低,自从我们开展了小肠镜检查后,发现小肠病的案例越来越多。”夏主任举例介绍,如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疑似克罗恩病、不明原因腹泻或蛋白丢失、疑似小肠肿瘤或增殖性病变、不明原因小肠梗阻、相关检查提示小肠存在器质性疾病可能,以及已确诊的小肠病变(如克罗恩病、息肉、血管畸形等)治疗后复查。患者如有这些情况,都需要考虑进行小肠镜检查。

  微创治疗考验团队技术水平

  随着小肠镜诊疗技术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小肠疾病不再成为疑难杂症,但是小肠镜检查操作难度大,且存在穿孔、出血等风险,需要专业医生严格把握操作指征。

  小肠镜操作难度大、时间长,被消化内镜界医生公认为“技术活”,一个患者的检查通常需要2-3个小时,而且整个过程需要患者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对设备和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近年来,附二医消化科在科主任薛战雄的带领下,消化内镜技术日益成熟,小肠镜诊疗技术发展迅速,并组建、细分为多个专业团队,由夏宣平、闫峻副主任医师、夏盛隆主治医生等人积极开展小肠镜诊疗。自2012年开展小肠镜检查至今操作已达500余例。目前,团队每年可以操作约80例。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肠疾病被纳入小肠镜的探查范围中,不仅可以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良恶性肿瘤、克罗恩病、小肠寄生虫病等诸多疾病,更开展了许多小肠镜下的微创治疗,如肠息肉切除、异物取出、镜下止血等,在这些领域附二医消化科都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昭普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