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篾匠徐贤美“重出江湖”: “村民学校”让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3 23:45:00 作者:潘益风 陈胜豪 字体:

  “千学万学勿学做篾,指头儿皮破衣勾破,坐在人家的上间角,蚊虫最快活。”这是一首打油诗,吐槽过去做篾师傅的艰辛。

  竹编在永嘉历史悠久,各个地方几乎都有做篾老师。软簟、篾席、米筛、簸箕、番薯篰……勾起了多少人心灵深处的回忆?曾几何时,这些竹编制品融合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角落。而今,这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谋生工具,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近日,如果有小伙伴“夜游楠溪”,一定在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的村民学校,见到过一个围满游客的做篾摊位,看师傅一挑一压,竹篾在指尖交相缠绕,沉浸在手工制作的乐趣中,慢嚼指尖传承的美好,体会浓浓的新乡情。

  做篾手艺亮相夜市受追捧

  赶集的、叫卖的、赏灯的、踩街的、看表演的……傍晚的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车水马龙,游客如织,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更显出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跟随着千人的队伍,记者也兴趣盎然地开始逛夜市、尝美食、赏美景。

  经过人声鼎沸的村民学校,一个摊位前围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在一片烟火气息下,显得分外宁静。插、穿、钉、扎……一根根竹篾在摊主手中上下翻飞,丝丝回环,摊主一边编织灯笼、竹蛋、竹篮等竹篾制品,一边轻声回答游客的问题,引来众多路人观看购买。

  “老师伯,这是什么啊?”

  “这是小朋友玩的!”

  “可以教教我吗?”

  “这个技术不好学,做一个很麻烦,我教你个简单的吧!”

  “你好,这个多少钱一个啊?”

  “这个小灯笼可以做摆饰,还能发光,25元一个!”……

  眼前,摊主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游客们的疑惑,就像他的竹编作品一样,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竹编的魅力,初步认识和体验竹编的工序和工艺。

  看他娴熟地编织,再看看展出的成型物件,游客们一波换一波,总是不等闲。记者只能简单询问了几句,得知摊主名叫徐贤美,是枫林徐家塆人,家中世世代代以做篾为生,在他14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做篾,单是启篾、刮篾的基本功,手不知道被刀伤了多少次。

  约定了有空再专程拜访,记者便将位置留给了游客。

  17岁出道, 他是附近城镇的做篾能手

  时隔一周,记者依约来到徐贤美家,他正在编织菜篮,砍、锯、切、剖、编、削、磨,全靠一双手,使用的工具则有,篾刀、小锯、刨架、刮刀等各有其用,一手握刀,一手扶竹,把竹子剖成粗细均匀的竹片,再将竹片削成各种规格的竹篾,这些篾片在他的手指间前后翻飞逐渐成型,变成一个精美别致的竹制品。

  言谈间问起徐师傅目前从事的做篾生计情况,他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做篾生涯。

  时间倒回到52年前,徐贤美出生在盛产毛竹的徐家塆,做篾是一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的传统技艺。在他的印象里,做篾就是家里的饭碗,不编就没有饭吃。从14岁跟随父亲学了这门手艺,17岁出道便带着小3岁的弟弟走街串巷,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做篾师傅,依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子人。“那时候,一工两块五,如果去乐清的话,一工能有三块钱。每到一个村子接活,有时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的,有些村子你得待上两个月才能走。”

  徐贤美记得,编织一条篾席通常需要五工(一日为一工)以上,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收入,篾席比草席耐用也更凉爽,若无外力破坏,是可以长长久久一直用下去的。

  文旅融合,时隔20年重拾做篾手艺

  到了9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出现,做篾的景象逐渐萧条。

  时至2001年,徐师傅拿出所有积蓄迁家至黄田千石,十多年生涯中,全家人靠做鞋包生活,也是他最艰辛的十年。

  做篾技艺不再吃香,做篾的记忆却始终在徐师傅的心中,他等着可以重拾工具的那天。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底,江南街市?芙蓉古村跨年庙会主办方找到他,希望能做一批装饰用的竹灯笼,同时带一批徒弟出来。

  跟他一样受到“征召”的还有另外5名做篾师傅,翻出刀具,打磨,然后再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偶然间,徐贤美发现游客对他的手艺很感兴趣,也是那个时候,也意识到,随着永嘉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入,竹编工艺品有着不错的市场潜力,他决心重操旧业。

  3个月时间一晃而过,就在其他做篾师傅打道回府重新开始种地、打工生活时,徐师傅选择回家钻研竹编技艺,摸索各种编织方法、总结平面编制和立体编制用品的形状、图案、颜色搭配,关注作品的品质品味,编织字画等平面竹编,更注重观赏性和艺术性。“我觉得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徐师傅说,他主要的学习渠道是抖音上的短视频,特别是疫情期间,有了大把时间磨炼手艺。

  就在上个月,夜游楠溪的“村民学校”邀请徐贤美带艺入驻,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有一个免费的摊位。“第一天就卖了70元,第二天100多,前天有个游客一个人拿了3个篮子,580元。”徐师傅对于如今白天在家编制,晚上来岛上卖,同时还兼顾讲解和教授的生活很是满意,表示,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收入也水涨船高。

  故乡的风情,先祖的技艺,在每一代人那里它会有不同的作品呈现,在徐师傅手里,如今做篾不仅仅只是一门讨饭碗的手艺了。随着文旅市场的蓬勃发展,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翻飞穿梭的都是来来回回的情丝。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