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  正文
陡门岩臼天下奇,藏在深谷人未识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7 14:35:26 作者:胡雄健 字体:

  俗话说,“十八个捣臼画自岩上”。现实中还真有这样的情景,永嘉陡门溪的河床基岩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无数个“捣臼”,这种长在岩上的“捣臼”,是怎么形成的呢。是湍急的溪流跌水冲蚀形成的壶穴,还是第四纪冰川融水钻蚀出来的冰臼?其实都不是,它们属于国内非常罕见的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并有望成为永嘉又一个全新的山水风光旅游打卡目的地和中学地理教学基地。

  从“醉石轩”到醉游岩臼

  3月14日,周日,疫情消停后的第一次永嘉游。强调周日,是因为今年第一个周日和第二个周日,我都在作永嘉游,并分别在“耕读永嘉”公众号和《今日永嘉》报上发表了与永嘉地貌景观有关的科普文章:《悬空胡公殿,绝壁太平岩》和《青龙山,应打造教科书式石蛋花岗岩地貌旅游目的地》。永嘉的山川岩层,作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每一次来,都有令人惊艳的发现。

  这个周日,我跑到永嘉老孙的“醉石轩”,想好好了解一下永嘉特色的奇石种类,因为永嘉观赏石协会准备搞一个与石头有关的文旅活动,邀我当顾问,所以得先做点功课。老孙与中国第一本奇石专著、南宋《云林石谱》的作者杜绾是老乡,身上有好石的基因,曾编撰过多本楠溪江奇石画册。正当老孙要带我去拜访永嘉奇石协会会长的时候,高远兄闻讯跑了过来,让我赶紧先去他老家陡门看看,顺便喝点小酒。

  高远曾送我一本他写的《灯下陡门》,并几次约我到楠溪江陡门景区看看,并认定那里有非常惊艳的地貌景观。当然,我对此也非常期待,并准备在春节期间好好的走一走,看一看。但突发的疫情,把大家都困住了。高远说今天先粗粗地走一遭,然后再安排时间,约上大伙儿一起对陡门景区作深度游。说走咱就走啊,我们仨立即驱车往梅岙而去。

  陡门梅岙,不是当年车渡过瓯江的梅岙,而是真正的梅岙,万树梅花傲寒开。前年在微信群里看到永嘉古亭先生带了众多美女到梅岙赏梅,甚是羡煞。如今,春分将近,梅花没了,但主人老陈家自酿的白酒却有很多,屋里堆满了酒坛子。老陈的儿子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尊我为前辈,今天又是新年第一次与朋友喝酒,自然高兴,何况主人的酒,好喝又管够,我喝了三四两,而高远兄则至少半斤多下肚了。永嘉篆刻家陈元子曾用华严石给高远刻了一枚闲章,“瓯上酒史”,信哉,妙哉。

  酒足饭饱,我们沿陡门溪而行,正式开启寻石之旅。一上车,“瓯上酒史”就睡得不亦乐乎,不知是好久没有“聚众”喝酒,不胜酒力了,还是因为老陈的白酒够劲。幸好老孙这个不是永嘉人的永嘉人,曾背着相机跑遍了整个永嘉,对永嘉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迷迷糊糊中,老孙说到了,立马惊醒、下车,下到河床里一看,整个基岩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凹坑,原本微醺的我,一下子就清醒了,而高远酒史,则继续让他在车上梦回陡门。

  对岩石表面的次生凹坑地貌景观,有很多种叫法和名称,如冰臼、岩臼、石臼、壶穴、瓯穴、锅穴、冰穴、风化坑、冲刷坑、风蚀凹槽、负球状风化、蹄窝等等,不一而足,学术界对此并无明确定义,有关其成因,也是各执一词。为此,有必要对这些术语及其形成机制作一番简介,以便大家有一个基本概念。

  岩石表面凹坑地貌的类型与成因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的活动,都可能在岩石表面留下次生的小型凹坑景观。所谓次生,是相对原生的岩石凹坑而言的,如花岗岩中的晶洞、玄武岩的气孔等,是火成岩冷凝成岩时的原生凹坑构造,形成于亿万年以前。而次生凹坑,则发生在成岩之后,时间不超过三百万年,甚至是几十年内的事。岩石表面的次生凹坑地貌,大致上有如下几类。

  冰臼。顾名思义,是一种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凹坑地貌,具有口小、肚大的特点,酷似水碓舂米的石臼。第四纪大陆冰川融水沿冰层的表层裂縫,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滾流“水钻”,对下面坚硬的岩石进行强烈冲击而形成的凹坑,称之为冰臼,亦称冰川壶穴、冰川瓯穴、冰川锅等。冰臼的出名,源于“中国冰臼之父”、中国地科院韩同林研究员的《中国冰臼》一书,他将中国大部分岩石表面的凹坑地貌景观都归之为冰川遗迹,近者有庆元、磐安等地,从而大受各地旅游部门的热捧。

  岩臼。也叫石臼,中国最出名的岩臼,当属内蒙青山花岗岩岩臼,位于赤峰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之中。主要分布于南坡平缓起伏的花岗岩表面,多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如臼如缸、如盆如盘、如杯如桶。口小肚大,底部平坦或微凹,周边无进水口,但有出水口。岩臼大小不均,深浅不等,一般长1-3米,深0.3-1米,最大者长10.3米,宽6.5米,深达3.5米,岩臼的内壁陡而光滑,常见平行波状纹凸起,俗称“九缸十八锅”和上帝的“抓痕”。青山岩臼的形成机理与冻融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有关,故也被称为风蚀凹槽。青山岩臼集中在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数量有200多个。

  壶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因文成铜铃山壶穴地貌景观而为人们所熟知。壶穴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多集中分布在河流和溪流上游的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形状以圆形或近圆形居多,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深度较大,底部的中心往往呈凸起状,亦称瓯穴、石面桶、冲刷坑。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述的就是壶穴地貌。有的壶穴会出现叠加现象,形似超大的蛀牙。壶穴地貌,遍布全国,是河流溪谷中最常见的岩石凹坑地貌景观。对非河谷中出现的壶穴,也可根据产状,分别称之为山坡壶穴、溶洞壶穴和海岸壶穴,或据其成因,分别称之为河成壶穴、冰川壶穴、风化壶穴等,这也是一种以壶穴统称各种凹坑的建议。

  蹄窝。显而易见,蹄窝的形成与动物的踩踏有关,尤以京西古道上的蹄窝最为出名,争论也最多。在北京通往晋、冀、蒙的石灰岩古道上,散布着许多十几厘米的圆形凹坑,有专家认为这是几百年间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如骡马等)长期重复踩踏的结果。蹄窝的上方可出现滑动沟槽,即骡马的铁掌踩在斜坡上,再向下滑落形成的痕迹。因为铁掌的硬度(5.5度)大于石灰岩的硬度(3.5-4度),故长期以往,便在岩石上留下了富有想象力的蹄窝。

  风化坑。风化坑的概念可能更广泛一些,但也非常接近于岩臼,既可以指发生于山脊、山坡上的岩臼现象,也可以指河床中不属于壶穴地貌的凹坑景观。其成因,主要与积水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有关。

  上述描述岩石表面小型凹坑地貌的术语,在具体应用时并无定法,凡同一个地方的凹坑地貌,不同的专家根据成因分析,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甚至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如京西古道的蹄窝,就另有冰川成因的冰臼之说和暴雨冲刷形成的山坡壶穴之说等,且都言之凿凿。这也正是中国岩石表面小型凹坑地貌景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因所在和探索的愉悦性之所在。人都有好奇心,如龙游石窟,就是一个啥也没有的、空空如也的古代人工洞窟,但因其用途没有定论,以致游人如织,都想一探究竟。

  由于自然形成的小型凹坑地貌,主要见于花岗岩地区,所以已故的施雅风院士认为其成因,是花岗岩负球状风化的结果。负球状风化这一概念,源于1913年国外学者对南非南部花岗岩地区与节理有关的凹形地面曲率被剥蚀放大的过程的描述。永嘉青龙山花岗岩的石蛋地貌,是正的球状风化,即周边的岩石都因风化侵蚀剥离了,只留下一个“石核”(石蛋);而负的球状风化,则是保留了周边的岩石,只是将其中高岭土化的长石、云母等易风化的矿物侵蚀剥离,从而留下一个个会不断增大的凹坑。

  那么,陡门溪河床基岩上出现的凹坑地貌,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觉得它们可以被定义为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

  中国首屈一指的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

  永嘉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位于原陡门乡(今属永嘉东城街道陡门社区)的门尖山南麓、上庄山村东侧的陡门溪河床之中。这里溪谷河床平坦,基岩裸露于水面之上,其西侧(下游)是一个陡崖,溪流奔泄而下,在陡崖下方形成深潭。这里的河床基岩都是原生岩层,岩性为白垩纪流纹质火山晶屑岩屑凝灰岩,局部可见火山角砾和火山石泡,颜色为灰白色和浅粉红色,坚硬致密。其平坦的表面,应该是水平节理造成的。基岩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低不同的岩臼,大部分岩臼都有积水,少数为干涸状。形状有圆形、近圆形、长椭圆形、牛轭形、不规则形、葫芦形、串珠形等,如果相邻的岩臼彼此侵蚀穿透,就出现枝杈形。岩臼的大小一般为10-80厘米,长椭圆形的长宽比在2-10之间,即长度远大于宽度,反映岩臼长轴发育的速度远大于短轴。一般深8-30厘米,说明其口径发育的速度远大于深度,即宽深比大于壶穴。

  从剖面上看,岩臼的底部或平坦,或为圈椅状,即臼壁一侧高,一侧低。平坦的底部中间常见密集的小疙瘩,当属风化残留物,有的则堆积有砾石、石块。臼壁往往呈波浪状、犬齿状,少数臼壁光滑。通常都有明显的出水口,即石臼中多余的水可以从低矮的一侧流出去,而且出水口一侧的风化侵蚀程度明显高于非出水口一侧。在积水面以下的岩臼侧壁,风化程度要高于积水面以上部分,以致水下臼壁往往内凹,侵蚀下切作用甚至会造成岩臼呈阶梯状的“半干半湿”状态。这一片平坦的河床有没有可能是原来的旧河床抬升的结果,即侵蚀阶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石臼的分布似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能受控于岩石节理的走向。石臼的雏形,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火山岩中石泡(球泡)或角砾的风化脱落有关的。除了平面以外,在岩石的侧面,也可见到凹坑现象,只是凹坑较浅,又无法积水,故不成气候。

  眼前的这片河床基岩,约有五六百平米,其中至少分布着500个以上的大小不等的岩臼,其密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并足以令密集恐惧症者却步。由于不忍心叫醒高远,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一带还有没有更为壮观的景象,依稀记得《灯下陡门》有陡门溪“龙井”之篇,那也只能留待下次考察了。推测陡门溪的岩臼分布区,不应只限于这一处。果不其然,在下游的大岙坦村附近的河谷滚石中,就见到了多块布满岩臼的火山岩滚石。

  陡门溪岩臼的成因,与积水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有关。火山碎屑岩或因节理面的薄弱环节,或因岩屑、角砾脱落而形成的初始凹坑,会出现积水并导致长石晶屑的粘土化,进而遭受风解、溶蚀,溶出钙、钾等化学元素,加之丰水季节河水的冲刷和冬天的冻融作用,都会加快加大凹坑的侵蚀和扩张,日积月累,便形成密集的火山岩岩臼群地貌。

  岩臼群所在的基岩,高于常年的河水面,故成因与流水冲刷无关,据此可以将岩臼地貌与同一河段的壶穴地貌相区别,更何况二者的形态、特点和宽深比等参数也不一样。永嘉地处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不具备大陆冰川生成的地理气候环境,也没有宏观上的冰川作用迹象,尽管陡门溪两侧的地貌有点像冰川特有的“U形谷”。《中国冰臼》认为广东揭西石肚溪、饶平青岚溪、福建长乐三溪河、浙江庆元后坑等地凹坑地貌都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大冰盖遗迹,磐安的夹溪甚至被冠以“天下第一冰臼”。对此,学界也有不同看法,并多持河成壶穴地貌或风化坑(岩臼)的观点。换言之,若韩老师到陡门溪考察,这里壮观的火山岩岩臼就有可能被定性为冰臼群,对于永嘉旅游业来说,这也许是更理想的结论。

  火山岩岩臼,有人习称为风化坑,尽管二者的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我觉得叫岩臼可能更贴切一些。因为温州俗语“十八个捣臼画自岩上”,家喻户晓,岩臼,不但容易让人联想起这句俗语,而且可以形象的将“岩臼”理解成“生”自岩石上的捣臼,有助于顾名思义,见词生义。

  中国的花岗岩岩臼地貌景观不少,除前述内蒙青山花岗岩岩臼外,还有青岛崂山花岗岩岩臼、福建白云山国家地质公园里的花岗岩岩臼等,但火山岩岩臼却非常罕见,而且迄今未见详细报道。藏在深谷人未识的陡门溪火山岩岩臼群的发现,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永嘉园区增添了一处全新的、乃至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白垩纪大陆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因此,不但可吸引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更有望成为永嘉全域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新景点和网红打卡地,并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实习基地。壶穴、岩臼、风化坑等都是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建议永嘉中学组织学生对陡门溪火山岩岩臼地貌的基本参数,如数量、形状、分布密度、平面尺寸、深度,长宽比和宽深比、积水深度及出水口高度等进行详细的统计计算,并将之与壶穴地貌参数进行定量化的对比,教学相长,在收集丰富永嘉火山岩岩臼地貌景观基础资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实践能力。这正是:

  永嘉岩臼天下奇,藏在深谷人未识。

  赏梅再过陡门溪,游客奔走无绝期。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