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社会热度   ->   民家热线   ->  正文
永嘉弹棉“文物”再现“弹棉郎”传奇

发布时间:2019-07-11 23:58:07 编辑:周艺 字体:
核心提示:“永嘉弹棉郎、挑担走四方”,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就是永嘉弹棉艺人“吃饭”的家当。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大批的永嘉弹棉人迫于生计,带着简陋的弹棉工具,外出揽活,全国各地都有永嘉弹棉人的身影。

  “永嘉弹棉郎、挑担走四方”,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就是永嘉弹棉艺人“吃饭”的家当。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大批的永嘉弹棉人迫于生计,带着简陋的弹棉工具,外出揽活,全国各地都有永嘉弹棉人的身影。近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晓兵刚将自己收藏的一套完整弹棉器具送到温州大学北校区民俗博物馆,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手艺弹棉花。

  上世纪“文物”再现非遗工艺

  记者来到上塘沿江路徐晓兵的家中,在他二楼的弹棉文化展示馆里,琳琅满目地摆放了各色不同时期弹棉的器具,大多是他自发搜罗的。见到记者前来,徐晓兵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这些收藏多年的宝贝。

  “我们先从弹棉机说起,这个外形像一个长方形木箱也叫“方机”“洋弹”,从它的商标可以看出产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瑞安市东山乡,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铁木结构弹棉机了。只要用脚踩踏踏板,带动滚轮,就能蓬松棉花。操作很方便,每天能加工棉花70多斤,较当时手工弹棉提高效率10多倍。这是铁钉铲头,旧絮翻新时,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来回地摩擦、铲细,再用弓弹。这是牵纱篾……”徐晓兵一边介绍一边忍不住开始演示,系上腰带,后背插上背杆,左手拿起弹花弓,右手拿起一把弹花榔头,敲击弓上的弦,弹在雪白的棉絮上。一时间,一声声弦响,棉花弹地如同云海翻飞,细微的棉絮和灰尘在房间里飘荡着。一会儿功夫,棉絮就将徐晓兵的头发、眉毛染白……“弹棉花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个既费力又精细的活儿。弹的力道、节奏要拿捏到位,时间久了拿弓的手会酸痛。”擦了一把脸上的棉絮,徐晓兵歇了口气,尽管店里用上了新式弹棉机,但是传统手艺依旧是制作优质棉胎的核心技术。

  这些收藏老物件既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惊艳的色彩,难以评价其艺术价值,但它们散发出的沧桑岁月气息,无声地展示着永嘉弹棉郎的历史轨迹,谁又能否定其“文物”价值。四四方方的竹筛、敲击弓弦的弹花槌、盘出“包浆”的磨盘……其中一块直径一米的磨盘颇引人注目。徐晓兵介绍,这块看似貌不惊人的磨盘是由一块整木制成,其大小是他平生罕见。

  捐赠弹棉器具传承民间文化

  一件件藏品的背后,是不断进步的工艺水平,更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匠心故事。

  据了解,捐献给温州大学北校区民俗博物馆的弹棉机是徐晓兵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从瑞安以700元购得,并靠着这台弹棉机在枫林经营了一家作坊。即便弹棉是件能安身立命的活,但徐父还是厌倦了单调乏味的“咚咚铮”,准备转行开杂货店,直到80年代,徐晓兵接过徐家4代的弹棉手艺,徐父就安心地开起了小店。当时正值电动弹花机(也叫岩头机)面世,父亲原本想着老弹棉机没了用武之地,便处理掉吧!还是徐晓兵想着留个念想,就寻了处老宅安置,自己带着裁缝出身的妻子,去了宁波、湖州等地四处闯荡。

  说起这套器具的捐赠过程,徐晓兵颇多感慨。上个月,温州大学孟永国教授来到徐晓兵店里,为自己正在创作的一本关于民间工艺的书采风,见到藏品后,便表达了希望能得一套弹棉器具,放入民俗博物馆的想法,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手艺弹棉花,也可以帮助解决传统手艺人面临的一些问题。“高校强大的学术理论资源和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便于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优秀非遗文化。”一开始,徐晓兵还有所顾虑,在孟教授的建议下,他欣然答应。

  既然决定了,徐晓兵立马便开始了安装、运输和调试,整整两货车20多件弹棉老工具重见天日,出现在了温州大学民俗博物馆。以后,他将会不定期到该馆演示永嘉棉胎手工制作技艺。

  从搜集到捐献从事业到传承

  徐晓兵是众多永嘉弹棉匠中的一位,却也是少数几个坚持至今的弹棉手艺人。2012年,永嘉棉胎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徐晓兵以弹棉技艺成功获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老手艺的日渐消逝、老匠人风光不再,这些似乎是时代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如何让当下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突破老手艺传承难的困境?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弹棉技艺后继有人。”这是徐晓兵的期盼。

  2015年,他在上塘沿江路自家弹棉店的二楼,打造了“永嘉传统弹棉文化展示馆”,搜集到了两百余件弹棉老物件,吸引众多游人参观。同时也为感兴趣的人展示技艺。这些藏品里既有祖辈遗留的,也有他花高价购买来的,有些更是同行赠送。不仅如此,他还邀请当地书法家,写下历代文人为弹棉所作的诗句,装裱悬挂。几年前,他在岩坦镇溪口村发现一台产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脚踏弹棉机。得知藏主已经找好了买家,徐晓兵惋惜不仅。就在他因与瑰宝失之交臂而懊恼时,峰回路转,对方交易失败,最终徐晓兵“抱得美人归”。他计划将之捐给永嘉非遗保护中心,让更多人的人了解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民俗物品,“恐怕在将来很难再看到和接触到这么完整的弹棉机。”

  如今,徐晓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永嘉弹棉技艺的保护传承上。推动非遗进校园,为孩子们上非遗课,领略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打造非遗展示、传播空间,也在各种场合不失时机地让本土非遗出来亮亮相。

(作者:潘益风 吴南杰)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