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GDP仅1.05亿元;1992年,GDP超10亿元;2004年,GDP超100亿元;2017年,GDP实现373.34亿元……永嘉GDP从10亿元到100亿元跨越用了12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突破用了6年,一串串数字的变迁见证了我县经济总量攀升的速度。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开放初期,我县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闭塞,在先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永嘉人凭着骨子里的聪明劲儿,敢拼敢创,1996年省政府宣布永嘉为率先脱贫县,此后20年经济蓬勃发展,捷报频频。
经济实力连续迈上新台阶
“2003年进入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双百强县’行列,次年GDP超过100亿元,2010年超过200亿元,2017年实现373.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4%。”县统计局综合科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今年1-9月实现GDP300.12亿元,增速居全市第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91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8.95亿元,增长9.2%。
“已经连续9个季度增长高于8.5%,连续6个季度增速位居全市前三。”县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永嘉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崛起,离不开支柱产业的赶超领跑。2017年,鞋服、泵阀、纽扣拉链和教玩具四大支柱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3.51亿元,同比增长11.1%,高于GDP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服装行业增长14.2%,高于GDP增速4.9个百分点。
在报喜鸟智能制造园,从用户下单到定制生产、从面料筛选到评审、从服装打版到缝合,都在智能机器上操作完成。作为我县服装行业的代表企业,报喜鸟数据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工业4.0智能化生产,克服了服装个性化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的瓶颈,率先实现“个性化缝制不降低品质,单件流不降低效率”的服装定制最高生产目标。报喜鸟是我县实体经济崛起的一个缩影。今年1-9月,全县规上企业累计总产值194.41亿元,同比增长14.7%,居全市第2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先后获得“中国纽扣之都”“中国玩具之都”“中国泵阀之乡”的美称,服装和皮鞋享誉中外,支柱产业品牌效应为市场改革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着力点,同时也为经济带来空前的机遇和发展。
一二三产协调性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4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40年。我县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三次产业比由1978年的56.9∶25.1∶18.0优化到2017年的4.0∶42.5∶53.5,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5.5个百分点,基本形成‘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主导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县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8.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9.3%的速度发展,2017年达到199.81亿元,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转变。
“所有制结构实现大转变,基本实现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34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6.6%。”县经信局有关负责介绍,从创造的产值看,规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及合作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比重下降到5.6%,非公有制中私营经济比重为92.2%,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比重为1.3%,外商投资经济比重为0.9%。
伴随着一二三产发展协调性的逐步增强,收入分配结构出现明显调整,基本实现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据统计,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1.8%,经营性净收入占16.5%,财产性净收入占21.1%,转移性净收入占10.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8.9%,经营性净收入占19.2%。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竞争力
去年以来,我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重构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率、优化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切实改善政务环境。针对规上企业和重点招引企业,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行动,建立“有求必应”的营商专员(代办员)制,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下,以“十九八”三大措施为抓手,配合“执纪监督治怠政”专项活动,加强干部服务意识;以强化组织推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要素配置政策倾斜为思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标杆引领,坚持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进度,进一步推动县内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小微企业。
今年上半年,我县新增小微企业132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个转企209家、小升规准达标企业35家,建立25家拟上市培育企业梯队,完成企业股改3家、签约3家。为促进工贸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县财政今年补助预算8000多万元,扶持包括培育企业成长梯队、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绿色制造转型、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人才资源培育。
县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将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指标等要素的倾斜,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规模倍增,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助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记者 范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