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2972222 民家热线:67261234 广告热线:67266633 差错举报:57677755 投稿邮箱:yjnews@126.com

新闻

永嘉

温州

国内

服务

公告

人事

招聘

文化

民俗

书画

旅游

线路

吃住

教育

校园

考试

理财

银行

保险

汽车

车市

保养

家居

装修

家具

健康

卫生

美颜

生活

时尚

美食

视频

数字报

论坛

手机报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你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乡土

“望兄亭”:千古佳话传悌道

2017年05月12日 14:23:59来源:字体:大中小
核心提示: 南宋年间,苍坡村有李氏兄弟二人,和睦情亲至深。后因兄迁居方巷村,仍来往不绝。兄筑“送弟阁”,遥望弟归,而弟构“望兄亭”,以慰思兄之情。八百多年过去了,这份被苍坡李氏兄弟演绎到唯美极致的手足亲情,依然伴随着楠溪江边的望兄亭和送弟阁一直流传着。

  南宋年间,苍坡村有李氏兄弟二人,和睦情亲至深。后因兄迁居方巷村,仍来往不绝。兄筑“送弟阁”,遥望弟归,而弟构“望兄亭”,以慰思兄之情。八百多年过去了,这份被苍坡李氏兄弟演绎到唯美极致的手足亲情,依然伴随着楠溪江边的望兄亭和送弟阁一直流传着。

  一体而分,兄友弟恭

  每次到苍坡,望兄亭的故事总不免被提及,为了避免道听途说,记者还是决定再次探访,了解更为详实的历史资料。幸得同事引荐,找到望兄亭故事里弟弟李嘉木的第38代孙李三珍和39代孙李东峰。沐着微雨,记者一行驱车直奔岩头镇苍坡村。

  两人娴熟地带领记者穿过寨门,向右侧池塘行去,一路向我介绍起了苍坡的历史。古村建于宋代,至今保存较好。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笔街正对笔架山;村内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以及水池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经过几株铁臂虬枝,浓荫如盖的古柏,便看到一座亭,来到亭处,李三珍老人指着旁边的碑文介绍,该亭就是流传着李氏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兄弟情义的“望兄亭”。在方巷村口也有一座相仿的古亭,名“送弟阁”。亭面东,阁面西,一东一西,遥遥相望。经历清朝康熙年间的损毁和常年风蚀,瓦椽腐烂,望兄亭部分柱子已变形、开裂,瓦椽腐烂,但曲形的弧度放足,檐角飞翘依然是楠溪江沿岸古亭中的精品。

  李东峰站在“望兄亭”遥望一里外的“送弟阁”若有所思,然后坐在亭子里说起了这段故事。据史书记载:南宋年间,苍坡李氏第六代世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李秋山,老二叫李嘉木。兄弟两个在家务农为业,孝顺父母,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互敬互爱。后来两兄弟都成了家。大哥秋山一家搬到方巷去拓展祖业,弟弟嘉木仍旧住在苍坡老屋。李氏兄弟虽然分居两地,但仍是兄弟情深,心连一起,每当农忙春种秋收时节,弟弟帮兄拔秧,兄助弟插田。他们白天干完农活后,总要相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谈谈冷暖,且吟诗作赋,风雨无阻,被村人视为耕读兄弟,孝悌楷模。一日,李秋山吃了晚饭,走到苍坡弟弟屋里攀谈聊天,一直聊到深夜,哥哥才起身要回去。从苍坡到方巷,距离不过一里多路,但当时野径荒草,时有兽类出没。嘉木不放心哥哥一个人走回去,就送他到方巷。嘉木转身回苍坡时,秋山更不放心弟弟一个人去,也送他到苍坡来,两个人送来送去,一直送到天将亮。后来,他们觉得每晚这样送来送去,耽误光阴,双方商定:各自在村旁双方相隔最近处建一亭一阁。弟弟李嘉木在苍坡村口边建一座“望兄亭”,哥哥李秋山在方巷桥边造了一个“送弟阁”。每当深夜叙旧惜别之后,平安到达自己村舍,则在亭阁高处举灯旋晃三圈,以报平安;对方见明灯三晃之后,亦举灯三次,以报已经知晓。然后,兄弟俩各自回屋安寝。

  八百多年过去了,苍坡、方巷两村李氏族人却把这份情谊延续到了今天。每年正月初一,苍坡李氏会推举德高望重的族老带着香烛,敲锣打鼓前往方巷接兄弟族人回李氏宗祠祭拜祖先,而方巷族人则以“火炮”相迎。千年悌道, 历久弥新

  我们都知道“家训”这个词,它是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李氏家族这份绵延近千年的孝悌家风,让记者动容。《弟子规》言:“兄道友,弟道恭”即为兄友弟恭,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女即便如此,更何况是兄弟。兄弟失和的原因,一有好争好贪,为争祖宗产业,反目成仇,骨肉乖离。二有娶了妻,渐渐情谊就疏远了。然而,因着望兄送弟的美谈,苍坡古来少有反目的姐妹,也少有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的兄弟。兄弟姐妹团结,家庭就和睦了,尤其是父母,从此便可安心。

  “兄弟互助,老有所依,这就是幸福啊。”李三珍说道。“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村可多着呢。”几百年来,李家后人遵循先祖遗训,兄弟和,敬长辈。今年88岁的李修平就是现在最典型的例子。他父亲去世得早,在他20岁时,就承担起照顾未成年的五位弟弟妹妹的责任。不仅成为当地的美谈,其事迹还载入李氏族谱,成为李氏族人教育后人的典范。据介绍,其父亲去世时,当时他妹妹只有16岁,二弟13岁,三弟9岁,四弟6岁,最小的幼弟只有数月大。李修平一边要劝慰终日以泪洗面的母亲,一边还要继承父志,重整家园,抚养年幼的弟妹。那时,正值解放初期,物质极度匮乏,即便是有劳动力的人家,也常常食不果腹。就在这万般艰难的时候,李修平肩负着长兄为父的重任,殚精竭虑操持着一家大小事务。

  事实上,身为兄长的李修平自己的小家负担也不轻,当时他刚结婚,分了家,即便如此,他从没有嫌弃过弟妹。久而久之,其妻难免就有了怨言,为了照顾弟妹,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他二十多岁时,妻子扔下年幼的一双儿女弃他而去,李修平却全然没有怨言,更是一门心思花在大家庭里,终生没有再娶。兄长对弟弟妹妹的这份情义,牢牢地印在了五兄妹的心上,对大哥恭敬有加。妹妹嫁人,弟弟娶亲,随着人口增加,李修平开始为弟弟们置业,新房六间,老屋三间,哥哥让弟弟,弟弟推哥哥,最后兄弟五人平分,被村里人当佳话传诵。这才有了族谱中称赞李修平:“长子为父,竟有其事,孝长带幼,仁至义尽。”可惜,记者来时,李修平老人正在温州小住,缘悭一面。也因各种原因,记者未能联系到李修平老人的后辈。

  800多年时光过去了,这李氏兄弟情深意笃文明之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上世纪90年代,著名国画家夏蕙瑛到了楠溪苍坡古村采风,她听到这个故事,深受感动,遂题诗云:“欲寻桃源路,携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

  800多年时光过去了,苍坡李氏兄弟的后人用自己最朴实的信念与行动,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孝悌故事。而李修平“舍小家顾大家”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记者 潘益风

关键词:

分享到:

编辑: 周艺
 
阅读排行
  1. 聚焦“大拆大整”晒问题表承诺促发展
  2. 泰国、匈牙利、斯里兰卡的驻沪总领馆官员及其家属来永考察
  3. 省政协“送体育”下乡活动走进永嘉
  4. 姜景峰:严格落实从严治党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5. 张耕率队参观考察报喜鸟集团智能车间和研发车间
  6. 陈建明:紧盯目标精准施策 形成合力抓好整治
  7. 林万乐到沙头镇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8. 姜景峰到瓯北走访调研拟上市企业
精选图片
  •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贵州:依托大生态,利用大数据,发展大健康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贵州:依托大生态,利用大数据,发展大健康
  • 广西老人手工打造樟木三轮车接送孙子上学
    广西老人手工打造樟木三轮车接送孙子上学
  • 重庆时代广场打造“气球服装秀”
    重庆时代广场打造“气球服装秀”
  • 中国空军歼-10S机群演练超低空对地突击
    中国空军歼-10S机群演练超低空对地突击
 
推荐视频
  • 楠溪美墅:住在主人家的情怀里
    楠溪美墅:住在主人家的情怀里
  • 浙江生态日,我县五单位联手开展“绿行永嘉、红动楠溪”七一党员志愿活动
    浙江生态日,我县五单位联手开展“绿行永嘉、红动楠溪”七一党员志愿活动
 
永嘉网官方微博
 
微博推荐关注
 
中国永嘉 | 中国楠溪江 | 永嘉人大 | 永嘉政协 | 楠溪江廉政 | 永嘉党建 | 永嘉政法 | 永嘉统战 | 永嘉党校 | 永嘉县党员干部学习网 | 永嘉新农村建设 | 楠溪江普法 | 行政审批 | 县广播电视台 | 永嘉卫生 | 永嘉水利防汛 | 永嘉林业 | 永嘉计生 | 永嘉公安 | 永嘉规划建设| 永嘉教育 | 永嘉环保 | 县绿色环保协会 | 永嘉农网 | 永嘉青年 | 永嘉招投标 | 永嘉农业 | 永嘉财税 | 永嘉人才 | 永嘉药监 | 永嘉人民医院 | 永嘉妇幼保健 | 永嘉慈善 | 永嘉残联| 永嘉卫生监督 | 永嘉实幼 | 中国瓯北 | 中国桥头 | 桥下镇 | 沙头镇 | 楠溪江岩头 | 永嘉民政信息网| 永嘉义工 | 永嘉县县城建设指挥部| 永嘉民营经济网| 报刊设计网| 中维网 | 温州楠溪江 | 岭上人家农家乐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本网动态 | 隐私保护 | 联系方法 | 网站链接 | 广告业务 | 招贤纳士 | 不良信息举报
浙新闻办〔2001〕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1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3
永嘉网 版权所有 中共永嘉县委主管 永嘉县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浙ICP备05024219
CopyRight(C) 2000 - 2009, YJ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