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由县新闻信息中心、县慈善总会、县妇联、宣达集团、红黄蓝集团等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的“真情100”助学结对活动第五站走进岩坦镇溪口社区,走访核实当地的贫困儿童。
记者从上塘出发,驱车上诸永高速,行驶40多分钟便到了岩坦高速出口,5分钟后便进入了溪口社区。由于这些孩子分布较散,所以集中在社区进行采访,在会议室里见到了8名贫困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带孩子来的大多是老人,考虑到让大家都能在中午前回家,避开最炎热的时间段,我们先是采访了离社区最远北山村的戴李翔祖孙俩。戴李翔爷爷的皮肤十分粗糙,黑黝黝的,岁月也无情的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道印记,戴李翔3岁时母亲离婚后回到外省,父亲在外打工,戴李翔虽然从小没了母亲的照顾,但他祖父母却无怨无悔地将他们的后半生精力都花在了这个孙儿的身上。
还有铁坑村的戴苗苗,从小就和外婆一起生活。因为妈妈是哑巴,精神上又有些问题,曾多次去医院就诊都未有成效,于是这一家的重担靠父亲种田和低保维持,外婆即要照顾戴苗苗以及苗苗的母亲,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间破烂不堪的木屋里。
这次采访的8位孩子都有各的不幸,都是比较特殊、品学兼优的小学生,他们的家境各不相同,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一方残疾或重病,造成家庭困难。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位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疼爱而去抱怨父母,他们也会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为父母去分担家务,他们有着超乎他们这个年纪的懂事和乖巧,但他们也都比常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像这群贫困却又有着自己理想,想要去读书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在接下来的时间,本报记者将继续深入山区,寻找贫困家庭的孩子,希望广大群众能提供更多贫困学生的信息。同时,如果您有意为“真情100”活动献一份爱心,或愿意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或知心朋友,请及时和我们联系。希望通过本报“真情100”活动的牵线搭桥,引起社会广大爱心人士与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助。也希望在大家的关心下,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结对电话:67261234 82972222。 记者帮帮团 潘金花 实习生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