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读书空间   ->  正文
沈从文的似水情缘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21 10:01:45 作者: 字体:

  张光茫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是民国情侣中的经典,在坊间流传甚广。但流传的故事总是过于美好化、符号化,作家青兮的《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一书,则以独特的情感视角,将他们感情里的曲折,深痴,绝望,种种心绪荡漾开来。

  书中,揭示了一对才子佳人的真实人生。从师生到恋人,再到夫妻,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结合,是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浪漫传奇,但在他们风雨同舟的一生中,契合中亦有隔膜,温馨中也不乏微冷。沈从文是水边的抒情诗人,当他的心贴近水时,写给张兆和的信尤其好看,因而《从文家书》中最耐读的一部分,莫过于《湘行书简》。一程山水一封家书,篇篇醉如酒,句句美如诗。书中展现的不仅是传奇,更多的是平常人生中的冷暖细节,而这,或许最能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作者认为,沈从文有“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脾气,对他来说,写作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以及日后爱情的收获,都离不开这种性格。他们的初次相见,远没有那么浪漫,倒像是一出滑稽戏。沈从文在中国公学第一堂课的“处女秀”,却是在窘迫的沉默中匆匆收场。不幸的是,这糟糕的第一课,正是他与心上人张兆和初次相遇的时刻。此时的张兆和看起来阳光健康,沈从文则文弱多病,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或许从一开始,沈从文就在她身上,发现了自己所缺少和向往的特质,也正因如此,她才会如此迅速地引发了他强烈的爱慕。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沈、张相濡以沫的感情。张兆和给沈从文的创作带来了数不尽的灵感,没有她,就不会有沈从文的《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她还是他的诤友,曾提醒他:“我觉得你的长处,不在这方面,你放弃了你可以写魅力动人小说的精力,写这种一撅一撅不痛不痒讽世讥人的短文,未免太可惜。”后来沈从文隐退文坛,失魂落魄时,张兆和写信开导他:“学一学徐志摩永远不老的青春气息,太消沉了,不是求生之道,文章固不必写,信也是少写为是。”这种真情,足以感动世人。

  作者没有回避沈、张感情生活中的波折。在沈从文的生命中,除了拥有张兆和,又偶遇高青子。只是后面的故事,并没有愈演愈烈。而抗战时,沈从文与张兆和的聚首之路,走得的确太过漫长和辛苦。隔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通信又那么慢,沈从文不能不担惊受怕,实在无法忍受一家人分开的绝望和孤独。而她也是为了护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家才会千思万虑,加倍小心,子弹、炸弹、瘟疫都是无情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夺去孩子脆弱的生命,作为两个幼小孩子的母亲,她不得不小心翼翼。读到这,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阅读中明显的感到,是张兆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与才华,才使得沈从文能更从容地创作,得以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自沈从文接管《大公报·文艺副刊》后,张兆和手头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当“文秘”。她替沈从文看稿、改稿。沈从文很希望张兆和能在英文翻译上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可惜后来家庭琐事加上战乱纷纷,她没能将这一爱好继续下去。沈从文去世后,她继续为他付出着,一如从前。她亲自收集资料,编辑《沈从文全集》,在故纸堆里一点点重新认识他,理解他。

  不可否认,他们的成长环境的确相差很大,而这势必会影响两个人的性格。沈从文从一座偏远小城出来,内心深处不无自卑,但更多的是不服输的坚韧。张兆和出身名门,教养很好,个性独立,自信而乐观。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两人在志趣和观点上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善良单纯,宽容待人,淡泊名利,从不愿伤害人。沈从文曾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不会弄钱,不会阿谀,至于张兆和的朴素,相比他而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或许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能够携手一生,相伴到老最关键的因素。 读罢全书,感觉才子佳人的情感往事,触及了当下人们最柔软的内心,并将世人对爱情的守望,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那份高贵而平和,脱俗而市井,风流而坚守,孤傲而谦卑,则更值得我们敬重。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