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读书空间   ->  正文
听爷爷们讲他们的学生时代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4-09-04 20:54:35 作者: 字体:

  又到开学季。最近,接到一些家长的“求助”电话,或是责怪自己的孩子们心太野,或是抱怨小小年纪一味地追求享乐,跟同学攀比吃穿,唯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懂得珍惜当下。于是有了这期“忆苦思甜”教育版。在此,特邀两位爷爷辈回忆过去他们的求学经历,希望爷爷们的故事能打动你们。末了,将本期周末特稿主人公,90后赴法留学的大哥哥徐泾喜欢的一句谚语供莘莘学子共勉:想做什么就努力去做,不能畏手畏脚,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再持之以恒总会做成的。——编者

  迟到一个月的初中新生

  父亲在我三个月大时患病去世,靠守寡的母亲给人当“煮饭嫂”将我拉扯大。1952年,我考上渠口济时中学。因家贫如洗,哪里交得起学费(约合当时200斤稻谷的价格)。于是母亲让我将种植的四十斤苎麻拿到集市上卖了,又向亲戚借了点钱,才勉强凑足了学费。此时开学却已一个来月了。

  “天下最爽的是老师”

  到学校注册后,在学校里过上了集体生活。学校食堂只负责给学生蒸饭,而不提供菜肴。全校只有三个同学有铝制饭盒,大多数同学都用大碗蒸饭,也有用土陶罐、豆腐乳钵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个别同学从当地宗祠里偷来香炉,洗净,用来蒸饭。我用的也是大碗,因上面敞开着,饭常会被乌黑的蒸屉水弄脏,吃起来有一股怪味。

  菜是自家带来的一桶咸菜。因为天热,没过几天,便出现白色霉斑,闻闻有股霉味,吃着有点苦涩。一次,同桌一起吃饭的周同学提醒我,拿到厨房的小灶上炒一炒,不然到明天全发霉了就要倒掉。他还对我说,我们穷苦人家,哪里的余钱买菜。

  而老师的饭菜,真够“奢侈”。所以每次经过老师的灶台时,同学们总会情不自禁地瞟一眼,老师们一日三餐的菜花样在变:一餐烧的是红烧肉,一餐是豆腐白鲞,一餐是猪蹄金针,加之厨师厨艺好,香味四溢。我们这些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认为有鱼有肉便是最高的生活水准。因而,在寝室里吃饭时,有同学羡慕地说,“天下最爽的是老师!”

  那边小灶前,学生排起来队,挨个加工家里带来的菜肴,大家手忙脚乱。不过,经历了一次“加工”,我便能掌握火候,不至于吃变质、发霉的菜。在校三年来,我的菜以咸菜为主,还有番薯藤叶、芋梗干、柚子皮、豆麦麦(豆子炒盐巴捣成粉末状)。一年到头,我很少尝到鱼、鲞类,偶尔,母亲给我买点“乌眼猫”(细小的咸鱼干),也算是大改善了。厨房做饭的后勤人员把学生的剩饭剩菜收集起来,养了几头猪。学期结束,杀了猪供学校师生会餐。我分到一勺肉,乐开了怀。这是我初中生活享受到的最高级的美餐。

  领到奖学金

  话说我虽注册入学,但是心理仍然不踏实,借的学费何时能还上?下学期学费能不能筹齐?向学校申请助学金能否获准?

  后来学校宣布,我获得乙种助学金,每月6元8角,一学期按5个月计算。当我从总务处领到3个月的奖学金,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一季度可有20多元呀,过去从没见过这么多钱。我接过钱,手有点颤抖,躲在寝室里,数了整整4遍。可放哪里好呢?我从外衣口袋里摸出来,藏在放杂物的圆箩里,圆箩有锁,但还是不放心,又拿出来,放在内衣口袋中,还特地上岩头街,买了一枚别针,把袋口牢牢别住,还时不时的用手按一下。幸福,感恩之心涌上心头,当晚,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去买了牙膏、牙刷、口杯等日用品。一回来,就赶紧刷牙,这是我第一次使用洗漱用品。现在我终于有模有样地和大家一起,叉开两腿,刷得满口白沫,觉得自己也“洋”起来了。

  星期六,我把钱带回家,还了亲戚家借的钱。我对母亲说:“接下来两个月领回的助学金,作为明年的学费。以后的学费,再也不用担心了!”

  我非常节俭,舍不得买课外书,更舍不得买零食吃。学校里有个不大的阅览室,书报虽然不多,但是那里是我常去的地方。一次回家,我发现堂哥将一本没有封面,还缺几页部首目录的字典丢弃。我把它捡拾起来,将缺页的那几张内容抄写过来,重新裱好供自己使用。这是我学生时代唯一的一本工具书,一直伴随我的求学之路。通讯员 王国省 记者 胡艺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