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访《温州鼓词系列丛书》作者汤镇东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8 20:26:13 作者: 字体:

  “20世纪30年代,我出生在小楠溪流域的一个小山村里。五六岁时,就喜欢看戏与听词,看戏一般要等到冬天,而听词一般是在夏天,尤其是在夏天夜晚。唱词的文字漂亮极了,比喻、讽刺等手法用得十分巧妙,一下子便就入迷了。退休后,正好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便把年少时的兴趣拾起来,编撰出版了这系列丛书。”今年80岁的汤镇东老人回忆着……

  年少时的鼓词情结

  当夜幕降临时,人们携带凳椅之类的坐具去临时搭建的词坛,静静地候着词师的到来。在人们的祈盼中,戴着墨镜的词师迈着缓慢的步子过来,很从容地登上唱台,面朝听众坐下,在有些昏暗的油灯下开始调琴。开始前词师总会结合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编出一些类似新闻的词头唱出来,听得在坐的人哈哈大笑。

 

  “解放前,小渠村一带有两个鼓词艺人,一个叫‘陈荣光’,是瞎子,一个叫‘阿闹’,是明眼人。”汤镇东说:“十分神奇的是,盲人词师到了村里会凭他的听觉,完整地了解到村子的事情,编成精彩的词头,伴上好听的调门,牛筋琴的音乐,一下子就能把耳朵给吸引住。”

  讲完词头,才会开始讲正本,皆是些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劝人为善。“请唱词先生是要花大钱的,在我们村里,邀请词师的一般是唱还愿词。村人向三官佛爷祈求平安吉祥或祛病发财,一旦灵验,便会请这两位词师中的一位唱词给‘三官佛爷’听。”

  有人结婚、做寿、中功名、庙会时,就请鼓词艺人在村头、庙宇或大户人家中堂演唱长篇故事,俗称‘整本词’。”还有一种是“娘娘词”,农村里为陈十四娘娘演唱的,一般要唱七天七夜。

  而在农村里,听的最多的是“门头词”。“从懂事起,我便对鼓词入迷,村里或者邻村有唱词的,我是必定去听。”汤镇东说:“那时的农村,经常有些瞎子肩背中间开口而两端可装东西的长口袋,一边装着牛筋琴,一边装着檀板和扁鼓,背到那些大门大户的富裕人家,拿出来打鼓敲琴唱词,唱毕一个段子,就将扁鼓翻转底朝上,好让住户施舍米钱放置其上。当然,鼓声琴声一响,也会引来隔壁邻舍前来观听。如有唱得好的,全村斗凑不太多的钱粮,相约他当晚在村里某家外的道坦或者村里乘凉的大树下演唱长篇故事。”

  解放前,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很少,书籍也不多。“从懂得文字起便被鼓词吸引住了,唱词的文字漂亮极了,比喻、讽刺等手法用得十分巧妙,有的好句子甚至连唐诗宋词也不在话下。来自民间的文学有时胜于书面。”

 

  汤镇东初中在温州市区就读,往返温州与永嘉,每次都在韩埠坐驳船。一开始,大家都一同坐着,一开船,鼓词艺人就会站起来,开始唱词表演,唱完后就走上一圈“斗钱”,有的人会听得有兴趣给他几分线,有的人也不给,完全凭自愿。听着鼓词,近二小时的航行生活便就不难熬了。

  1951年秋,汤镇东考入浙江省第十中学即现在的温州一中,当时温州一中的校址在婵街与府前街的交合处,四顾桥边有个新华书店和菜市场,菜场的旺市都在上午,一到下午一两点钟收场,菜场里就响起唱词人扁鼓的咚咚声和牛筋琴悠扬的敲琴声,引来了众多的常客和听众,除了坐下来喝碗茶要交点钱外,周围站着旁听的市民们都是免费不要钱的,因为远远看去每天下午总是黑压压的一片。夏夜街头,时常也能看到这里那边有大灯泡下的唱词场面,听的是老年人和妇女居多,一面拿着扇子扇,一面专注入神地听唱。

  “平时喜爱哼哼鼓词,于是在‘三反’、‘五反’期间,同学推荐我在校大礼堂演出会上演唱温州鼓词,我以当时奸商用烂棉次品冒充药棉为内容编成了永嘉唱词清唱,台下的掌声我还能记得。”汤镇东说:“这是我与鼓词之间的缘分,年少时,我就萌发了以后要整理温州鼓词的想法。”

 

  退休后整理编撰

  1954年秋,汤镇东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四年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外语系工作,其间40年很少有机会接触温州鼓词。

  直到20世纪末,汤镇东先生退休后,考虑到要照顾老父亲,便回了温州。在温州电大代课五年,才重有充分的时间赏听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演唱,而且历代口授相传,无书面唱词本发行,因为它的流行与影响局限于温州地区。但是温州鼓词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对老百姓的道德价值观有直接的影响。仔细看,唱词里的精彩段子不像是文人墨客写的,二是口语化很强的世代相传之‘盲词’,只有那些明清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盲人,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唱出人世的酸甜苦辣,而且不断修改赋予唐诗宋词化的美丽妙句。”汤镇东谈起自己整理出版《温州鼓词系列丛书》的想法:“如果经过我的收集整理编撰,刊发后能够把温州鼓词带给更多的人,希望书本发挥鼓词的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在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和增强伦理道德挂念两个方便产生社会效益。”

  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汤镇东拾起了少年时的兴趣与心愿,开始了风雨无阻的听词。一个手拿包,一个录音机,是汤镇东去听词的必备。

  温州人是很喜欢听词的,有老人祝寿,就请一个词师来唱几天词。庙宇里,每逢菩萨诞辰,除了请戏班做戏就是请词师唱词,有的还唱词与做戏并举。像温州电大东边山上的“高山宫”,庆祝佛爷的场面就很热闹,上午唱词,下午晚上做戏。各地方的老人协会活动中心,每天下午都放三个小时的温州鼓词光盘,有的一次收5角钱,有的几个月收次茶水费。除了听这些平词之外,汤镇东在状元桥镇听了连唱三年的大词,七天七夜都由不同的词师演唱,每年听的人都座无虚席。

 

  听词听到最迟的一次是到了晚上11点多,没有车了就带着录音机步行回家。“每个词本,我都要收集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筛选以及如何突破方言的押韵进行编写。”汤镇东说:“除了磁带与口唱意外,光是温州鼓词光盘就听了150本,碟片总数多达几千张。”

  2002年我回兰州,就开始了温州鼓词的整理,由于鼓词本身的艺术魅力与精妙的语言,书籍很顺利出版了。2004年《温州鼓词男女篇》出版,2006年系列第二本《温州鼓词教化篇》出版,2008年《温州鼓词南游传》出版。 “整理编撰大部分鼓词词本后,我开始使用鼓词七言的格式写一些新内容,一些有关哲学、道德、以及人生感悟。”直到今年二月,汤镇东创作的全新内容《温州鼓词道德篇》出版。记者 林琦文/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