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文化钩沉   ->   东嘉旧事   ->  正文
追忆巽宅馄饨之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9 23:50:18 作者: 字体:

  “船娘”当起“馄饨嬷”

  “莲子”馄饨摊开业时,我已参加工作,在我的母校四川中学教语文。“莲子”馄饨摊也是草棚搭成,不同于“长人嬷”、“岩生娘”馄饨摊的,而是临溪而建不是临街,位于古朴古香的百年巽宅石板桥左手一块陆地上。金溪像条玉带,铺陈在巽宅的东侧,溪水缓缓前行,清澈见底,游鱼时上时下、时左时右嬉戏其中。金溪、石板桥、馄饨摊、游鱼,就是一幅绝美的小桥流水人家般诗意风景画。

  1989年,东北一位新娘给新郎买了一双温州皮鞋。喜筵上皮鞋开帮,露出马粪纸。新婚夫妇把破鞋寄给温州市长,还附上一纸条:劣质鞋坑人,市长脸红不红。于是,永嘉县政府与鞋企联手,点燃了杭州武林门烧毁假冒伪劣皮鞋之火,以唤醒永嘉商人的良知。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市场管理政策,社会逐步进入信用与质量商业规范时代。馄饨摊主人“莲子”不能临街搭摊、占道经营了,正正经经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按月上交工商管理费、税收和接受食品检查监督。

  莲子姓章,金溪之源头黄坦村人。20岁时,出嫁到金溪之尾小巨村配汤时开为妻,其间,与70年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没有花前月下绿叶红花的浪漫,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洞房花烛夜后的清晨,汤时开就脱下新郎鞋,赤脚下水,与四川运输社的同事一起,“吭唷吭唷”撑着“前进号”舴艋船到温州运冬种肥料。披星戴月三天后,汤时开终于完成了运输任务回家了。看着还不是很熟悉的丈夫和那浸得死白死白的脚,还有被水中锐石划开的一道道血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喝着新娘莲子做的姜汤,汤时开说起在温州和同事争着吃馄饨驱寒解渴填肚子的事。一夜之间成了“船娘”的莲子,暗暗地有一种迫切的念想:亲手做一碗馄饨,给撑船的丈夫吃,亲手做一锅馄饨,给丈夫撑船的同事吃。

  那时,县城至巽宅的公路还没有建成,四川区9个公社所有物资的进进出出,全靠莲子丈夫所在单位四川运输社30来只舴艋船穿梭来往。船工的生活就是聚少离多,“船娘”莲子在守望中过日子。可公路一通,船工又集体失业。莲子的男人没有了工资收入,家丁却旺起来,莲子一口气生了三个娃。到了八十年代末,莲子家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了。莲子提议在位于金溪中段的巽宅村开个馄饨摊。为了生计,为了喂大子女,为了新婚时迫切的心愿,夫妻俩行动起来了。大姐夫是地地道道的巽宅人。二姐夫原是位教师,青霉素过敏聋了耳朵,在巽宅开个照相馆,写一手好字。当莲子寻到他们,他们也忙开了。大姐夫帮着寻地,选定四川运输社上首、石板桥下首的临溪一块地。夫妻俩喜欢得不得了,摊前的溪面、岸边,是莲子丈夫原来跟同事上下船停泊的码头。二姐夫送来了“莲子馄饨”四个斗大的字。对客人来说,莲子是陌生的。对莲子来说,客人也是陌生的。陌生人和陌生人,一碗馄饨后,就熟了。吃馄饨的,煮馄饨的,在边吃边煮中拉起家常,融洽了。莲子是位不善伪装的女人,就把自己的过去与辛酸晒出来。我去吃馄饨的时候,好几次碰到莲子与客人一问一答中聊起自己的故事。她丈夫烧锅、剁肉、抱柴,里里外外不闲着。客人会打趣他,比如问一下莲子的第一碗馄饨是不是丈夫吃的,邀请过去的同事过来吃馄饨热闹不热闹。莲子说过的事,客人喜欢与莲子的丈夫对证核实一下。莲子的丈夫笑笑,答得很简约,“是的”、“很热闹”,做着舞台的配角,不去抢镜。“船娘”就这样当起“馄饨嬷”,莲子馄饨摊在时间老人的陪同下,生意很红火。用馄饨摊里赚的钱供三个孩子读书,还拆了小巨村单层旧矮房,造了三间“洋房”。

  师承“长人嬷”

  莲子馄饨摊开业不久,我去吃过几次。有时煮糊了,有时成坨了。巽宅本地的客人建议莲子向“长人嬷”讨教讨教。第二天,我看到了“长人嬷”在莲子馄饨摊里教莲子。那时,“长人嬷”已七十多,她认出了我,还告诉我她自己现在边传教,边发动基督教徒筹资铺路搭桥。我边吃着“长人嬷”亲手为我煮的馄饨,边听她们传经接宝。莲子边听边记,要领技术,一次次问,还请“长人嬷”做实物示范。几天后,莲子馄饨像变了个样。馄饨皮像张透明的纸似的,包起来后有棱有角,隔着馄饨皮,里面鲜红的瘦肉末看得清清楚楚。莲子的丈夫把锅里的水烧得滚滚的。莲子把一个个馄饨拢在笊篱上,再一起倒进锅里。往碗里放葱末、虾皮、紫菜、榨菜,出锅的馄饨冲进碗,加一勺生汤肉。莲子说,每道程序都有讲究的,比如拢在笊篱上一起倒进锅,就是让馄饨受热均匀,一起同时间煮熟,防止有的已糊,有的还生的。端上桌的馄饨,汤清澈清香,馄饨半浮半沉,一个偎着一个。鲜白的肉末,鲜美的虾皮,鲜绿的葱末,点缀其中。一碗馄饨就是一道艺术品。闻闻,就有我小时候吃“长人嬷”馄饨的那味,那香,那醇。我的夸奖,莲子笑脸如花,没了刚开始煮馄饨时的点点恐慌和无奈。

  馄饨摊里故事多

  1992、1993年,巽宅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就拿石头铺面的巽宅街来讲,弯道拉直了,地面做起水泥地,街两旁冒出了新楼,农行大楼、工商大楼、四川中学综合楼……这楼那楼的底层出租让人开了店铺。巽宅村也在宗祠、粮库等临街地段插上一座座单层店铺。餐馆、小吃、时装、理发、药店,各行各业登场开业,热闹地段延长了300米,店铺不少百家。

  月薪120元,我不会像小时候吃不起馄饨了。上好上午第二节课,我一出校门就是街路,我撇开小吃店,穿过熙熙攘攘的巽宅街,直奔莲子馄饨摊吃早餐了。这时辰,锅里要换汤了,莲子就说,“等会儿,就好了”。新汤煮出来的馄饨很原味,我愿意等,顺便看看溪里游鱼。吃馄饨时,会碰到很多熟人,我们会为五毛馄饨钱争着付钱。莲子就说,“自己付自己的,吃得安心” 。

  章长川是我初三的语文老师,一年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谊,名师实友。我到四川中学教书时,他考取宁波大学读专升本去了。重五节回家绕道过来看我,跟我抵足而眠。那天的晚饭,我们拿了几个粽子、二瓶啤酒,还特地跑到莲子馄饨摊,煮了二碗馄饨。听说我招待老师,还给我加了一勺生汤肉。打包回来的馄饨加粽子,外加啤酒,吃得额头渗津。

  星期天的早上,天空蓝灰两色相间,云幔屹立不动,阳光东冲西突,要撕裂那帐幔,可力不从心,挤出来的却是丝丝缕缕的光。我到了莲子馄饨摊时,天空掉下一滴、二滴、数十数千滴的小雨点。吃着馄饨的时候,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撑着一把破油纸伞蹦进馄饨摊,一屁股坐下,把手里的五毛钱放在桌上,高声叫着,“阿姨,来碗馄饨”。我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热气腾腾的馄饨一端上来,孩子急急忙忙往嘴舀,似乎被烫着了,又吐回碗里。用勺子舀起又放下,放下又舀起来。反复几次,馄饨不烫了。三五口就吃下小半碗,看看桌上有大半袋味精,就拿起来往碗里倒。袋口开得小,倒不出来。孩子就拿嘴巴咬袋口,口子就撕大了,对着碗就用力抖,一抖就把大半袋味精全抖进碗里。孩子呆了,看莲子在煮馄饨,一声不响站起来就走。我忍着没说,怕孩子挨骂,毕竟一包味精值五碗馄饨价。等莲子来收拾桌子的时候,就明白事情真相。过了几分钟,孩子探头探脑回来了,是来拿雨伞的。莲子开口了,“娒娒,不要吓。再煮碗馄饨给你,不要钱。”雨停了,云变白,春阳洒落一地温暖。

  从草棚摊摆到了临街店面

  九十年代中期,巽宅迎来大发展的高潮。投资1亿多的金溪电站开工兴建,前期进场道路必须要先行。沿金溪中段巽宅村而建的沿溪路在“开岩炮”轰炸声中建成,长2000米、宽6米,路面硬化。巽宅终于有了第二条街路。此路一面临溪,一面是沿街修建的新房,宜居宜商。

  莲子馄饨摊的草棚是沿溪路建路拆迁对象。莲子二话没说,就搬迁了。租了大姐夫一间临街房,变摊为店。馄饨店左手是农行营业部,右手是供销大楼,店对面是工商所,店前的路连接沿溪路、巽宅街,距离都不到10米,应该说是巽宅的黄金地段。 莲子的生意做得更红火了,虽然每天五、六点就起床,晚上忙到十二点。店里除了煮馄饨外,还煮起面条、粉干。俩夫妻忙不过来的时候,在念初中的二儿子、小女儿就会出来帮忙,长年累月,兄妹俩成了包馄饨能手。有时候,在孩子的建议下,家里开展包馄饨比赛,二儿子动作敏捷,包的馄饨数量最多、外形最美,总是得冠军。

  免费馄饨,咀嚼出无尽的滋味

  阿北是个帅气又勤劳的年轻人,很喜欢吃莲子的馄饨。一次车祸后,人变得傻傻的。母亲不在人世,父亲外出失联。一到吃饭时,阿北就会来吃馄饨,吃好了就走,从不付钱,也没钱。阿北再来,莲子仍然高高兴兴煮碗馄饨给他吃。

  经营馄饨以来,煮出这样的免费馄饨不下500碗。莲子和我说起这事,她说:吃免费馄饨的人都有自己的苦处的。比如没钱或饿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要因缺吃去偷、缺钱饿坏身体,煮碗免费馄饨,我一千个愿意。

  今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到巽宅给我的岩锁爷爷上坟,顺便去了莲子馄饨店。正值中午,莲子抽空和我聊了一下,煮馄饨、烧面条的事交给二位聘用的服务员了。她还聊起我岩锁爷爷,有一年凌晨一、二点,我爷爷敲打她店门,为感冒的奶奶煮碗馄饨吃。我爷是有故事的人,一年四季赤着脚,“叭哒叭哒”走路放牛,从解放前10来岁到八十年代后期临终,一生与牛为伴(我的《乡村俗人》中的《牛人爷爷麻岩锁》有讲述),免不了有几件“乌龙”事情。

  聊了我爷爷又聊起她自己。莲子靠馄饨拉扯子女大学毕业。大儿子在沿江镇政府上班,去年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莲子帮衬了多少钱,她只说有一点点。二儿子在当地土地部门供职,工作之余,包几个馄饨给服务员来个“启蒙教育”。小女儿在公司做会计,前几月刚刚给她添了个外甥。自己也在巽宅定了一套“商品房”,要扎扎实实做回“巽宅人”。船娘华丽变身,莲子三十年的馄饨人生,撑起家庭“舴艋船”,乘着改革的东风,莲子一家人蜜样的鱼翔在永嘉的山水中。我吃着服务员在莲子“老板”吩咐下为我加料煮的免费馄饨,想着、想着……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