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该如何让民俗文化为楠溪江旅游助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2-20 20:14:45 作者: 字体:
 
 

  为更好地挖掘和发扬民俗文化,展现楠溪江流域独特的民俗风情,打造楠溪江文化旅游新亮点,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也为后期打造浙南第一条旅游文化商业街造势。我县在元宵节当天于岩头镇丽水古街举办了为期三天“金山丽水”闹元宵活动。

  “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中国年热热闹闹的“压轴戏”。

  楠溪江著名景点之一,丽水街建于明嘉靖年间。到了清代,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 当民俗与传统节日两者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看”元宵:民俗文化唱主角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当天下午二点,得到消息的游人在这天中午早早地就赶来看热闹。丽水商业街上的民俗展览区、花灯展示区、商贸购物区、风味小吃区前,看的、逛的、吃的,处处是人头攒动,洋溢浓浓的节目气息。

  在这天,元宵遇上西方情人节,汤圆与玫瑰相撞,古朴的丽水街头,能看到一大家子围坐在摊位前吃汤圆,也能看到游走在街上独享两人世界的小情侣,女方手捧鲜花,两人笑意连连。有一种时空的交错之感,但大家都享受极了今天的碰撞。

  开幕式结束后,民俗表演区前立马上演一台丰富多彩的演出,折子戏、花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节目。

  遇难得一见的楠溪花鼓

  宛转悠扬曲调阵阵传来,待确定曲调来源处,却被一群人海组成的粉丝队给淹没,这是难以想象的狂热。不见其人,也不知其所唱之词,只听唱腔柔似涓涓流水。向周边的听众打听何人在唱,唱的是何词?却也不知,只道是过来凑热闹。一旁大爷见状,热心地告诉记者。“这是楠溪花鼓,以前在农村里很常见的,我已经几十年没听过了。”

  记者也使劲地踮脚伸脖,方才见到人群簇拥下的老艺人。这位艺人坐在椅子上,右肩背着花鼓带,花鼓斜挂于左腰部,右手击鼓,左手提小锣,扶鼓击锣,一面唱词曲,一面以锣鼓伴奏。

  约莫半个小时,这位演唱者在众人的簇拥下,赞声中离开座位。艺人刚一离席,便双手捂面,面露羞涩。原来这位老艺人从未在这么多人面前尝试过,突然成了一个众人关注的焦点,显然有些不适应。

  采访后,记者才知这位老艺人名叫滕玉英,年七十有五,是岩头芙蓉人。滕玉英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村里常常有人唱着花鼓来家门口讨粮,虽然衣裳破旧,但他们口中念念有词,所唱的曲子她特别爱听,久而久之,她也喜欢上了“花鼓”。

  今天演唱花鼓的行头,如锣、鼓、钹等,都是她自己配备的。在接到岩头政府邀请时,她欣然应允,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楠溪江民间艺术,很有意义。在一旁的友人也不断鼓励滕玉英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说:“如果你不唱,就没人来唱了。”

  据了解,我县目前会唱花鼓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在这些健在的艺人中,凡正式拜过师登过台演出的,年纪也都在60岁以上。其中楠溪花鼓,过去在温州是非常流行的,艺人不但在街坊游唱,而且经常登台演唱,有许多听众聚集在固定场所听唱。如今,楠溪花鼓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之一。

 
  始于乾隆年间的布袋龙“耍”起来

  猜灯谜,划龙灯、看花灯,一直是元宵节上一个重要的传统节目。主办方也为前往观花灯的游人准备了一场幽默风趣,又充满智慧的猜灯谜活动。琴山老戏台周围布置的灯谜板前挤满了人,这边三五一群的一起研究灯谜答案,另一边猜出答案的市民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对答案。猜中的市民,心里更是乐得开花。市民徐先生说,“我今天是跟朋友一起来玩的,过来猜猜灯谜,看看民俗表演。这次能够将楠溪民俗文化跟旅游相结合,更有看头了。”

  如果说,早上的丽水街是明亮的、喧嚣的,那晚上的丽水街上,给游人呈现了另一番魅力。

  晚上六点,舞龙的锣鼓便准时地响起来了,执事,旗牌都各就各位,严阵以待。龙头、龙月、龙桶里面的蜡烛,开始从丽水街北端的仁道门出发,经过新开发的商业街,到最南端的古朴丽水老街。随着这支一眼望不到尾的布袋龙摇上摇下,忽左忽右,翻飞盘旋,五颜六色的龙灯闪个不停。其所到之处围观者水泄不通。

  这支“龙”是枫林镇镬炉村拉来了布袋龙,龙布总长16丈,龙头和龙月(尾)均以桑皮纸糊之。龙身由9节龙桶组成,每节长二尺八寸。其舞姿优美,变化多端。它分36阵,有72变化呢。

  枫林的布袋龙舞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了,清光绪年间最为鼎盛,一直传承到现在。而相对的,舞龙灯这样的习俗却在岩头一带很少见,据说有80多年都未见到了。家住岩头上村的50多岁的郑先生告诉记者,“舞龙在我们这一代都没有见过,小时候也没听长辈提起。如今枫林舞龙队特地到来闹元宵,把活动搞得如此热闹,大家心里都很高兴。”头一次在村里看舞龙,郑先生似乎很享受这次热闹,一直拿着自己的手机跟踪拍摄,记录着这场盛会。

  在楠溪江一带“耍龙灯”由来已久,颇具规模,但随着时代变迁,“耍龙灯”已逐渐淡出楠溪江沿岸村民的记忆。枫林镇镬炉村的布袋龙舞于2009年入选市级非遗名录。舞龙领队的黄丐陈特地从外地回来,他告诉记者,“听说这一带都没有舞龙灯的传统,接到邀请,我们就来了。希望我们卖力耍龙灯,能让市民乐一乐”。而当元宵节活动结束,闪烁的龙灯灭掉后,一切归于平静、停在黑暗时,人们显得有些不适应。

 

  节庆热,引来思考

  为热闹气氛,主办方还特地设计抛绣球的活动。话说,元宵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

  当然,市民抢到了绣球带走的可不是姑娘而是礼物。当天在丽水商业街的北侧仁道门处早已经人满为患,石门上几个漂亮的姑娘已经做好准备,下面的游客更是磨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抢个绣球。市民廖女士在众多竞争者中抢到了一个绣球,笑得格外开心。她告诉记者,“我记得小的时候这条街还是很热闹的,后来长大了这条街好像慢慢没落的感觉,但是现在重新兴起来的话,我觉感觉特别好。”

  据了解,整个活动从策划到布置再到最后的呈现,只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永嘉旅游投资集团是这次活动总策划,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古朴的丽水街闹元宵,我们的策划主题就选定民俗传统,恢复传统。如今年正月初二在沙头镇古庙村表演的拦街福活动,也被搬到丽水街。此举动是为了加深两地文化的交流。”

  据了解,岩头金氏与古庙的刘氏有着房族关系。此外,记者还发现岩头上村内也有类似与古庙的拦街福活动,在这叫做“摆次”(音译),顾名思义当地村民会在每年的二月十三至十五日,在其宗祠里摆上各种祭品、土特产、艺术品等。但知晓这当地习俗,多数是60多岁的老人,其他很多人并不知道。

  民俗传统在被人们逐渐遗忘,当在元宵传统节日重新被人拾起,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策划人之一的刘先生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物质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对精神物质需求更加渴望。永嘉民俗有许多待挖掘的,我们应当加大民俗文化搜集、挖掘、整理力度,发挥出当地民俗的独特性,在与旅游结合,能为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也契合了我县提出的“文旅”相溶这一大背景。

  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除了美景,往往还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吸引游客。民俗与旅游的结合,无疑是一个以后永嘉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记者  胡艺罗/文 陈胜豪/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