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廿四夜,零食与民俗的邂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23 21:39:51 作者: 字体:

  今天是2014年1月24日,也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我们习惯称过“廿四夜”,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南方以农历十二月的廿四为祭祀灶神之日,北方则是廿三日就进入小年。小年夜的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因此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扫尘,即我们所说的掸新,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掸新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打扫门庭,所有屋角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市民胡新华称:“我到现在还记得,每年腊月二十四,母亲早早就起来为我们准备好早饭。待我们吃早饭时,母亲忙着把扫帚绑在一根长竹棍上,找来斗笠,油布等。我们吃完早餐后,母亲也忙好了,于是,母亲就把我支出去玩,她则独自留在厨房内,把灶台、水缸、壁柜等用油布遮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戴上斗笠,披上一块油布当外套,举起了扫帚,在厨屋里忙开了。”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却并不只局限于腊月廿四这一天。很多人家早从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收拾屋子,趁着周末或是大太阳,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拾掇一番。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灶神的传说有多种。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为了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能够甜言蜜语,为家庭带来吉祥。人们就用糖黏他牙齿,要他“上天言好话,下界降吉祥”。灶神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上天只得讲好话了。县方志馆副馆长高远告诉记者,祭灶时,在灶头或是烟囱上贴上灶神爷像,下有灶神孙儿、对联“日照金甄生瑞色,烟浮玉鼎有金香”。点起香烛,摆上糯米糖、芝麻糖、饼、糕、瓜子、水果等十来样食物。斟酒、泡茶、祭拜、祈祷,三巡礼毕,大家就可以食用糖果、糕点。在菇溪、上塘、瓯北一带还有吃芋头的。而喝了茶就可以平安、“相能”(学乖)。有的,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中华民俗大全集》上记载,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此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诗句真实细致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

  《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可见,祭祀的风俗由来已久。灶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祭祀活动的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曰: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

  廿四夜,吃零食夜,团圆夜

  在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祭灶。祭灶历代相沿成习,不过其寓意逐渐发生了改变,如今的祭灶节更多注入了祈福的寓意。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对于“廿四夜”的记忆渐行渐远。在记者的调查中,80后、90后如果不是在父母身边生活,肯定不会自己特意过“廿四夜”的。多位年轻人表示:“小年如无意外的话会在上班中度过,只是很平常的一天,不会刻意地去吃一些什么东西。”

  80后的分分告诉记者:“廿四夜,印象最深刻就是可以吃零食,妈妈会买来很多的糖果,如糙米糖、芝麻糖、瓜子等。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是很富裕,也不是能随时吃到零食,所以那天自己都会吃到撑,感觉那些零食特美味。”她的这种廿四夜就是等同于吃零食的反应,在采访的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记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也发现,原先摆在路边的水果摊增加了很多的诸如瓜子、芝麻糖、枇杷梗、花生等零食。摊主叶女士称,往常不卖这些,看廿四夜到了就摆出来。这些零食在这几天都有人买,平常的话很少买。在干果杂货店铺,70后的主妇潘女士正买着芝麻糖、开心果、瓜子、话梅等零食。她称,廿四夜到了,买点零食回去给小孩高兴高兴,毕竟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过的。问起会不会祭灶,潘女士摇摇头,“一般都是婆婆他们老人家会祭拜下,我们的话都没有以这样的形式度过。”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小年”当天仪式化的“祭灶神”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掸新”“吃糖果”等健康、积极的新民俗。尽管时代变迁,但寓意合家团圆的小年仍保留在人们心中,也由此看出在中国当代社会,人们依然对家庭、对亲情充满渴望。这些都是民俗传统中的中华智慧及其内涵。记者 柳苗苗文/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