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永嘉剡溪何时同续王谢风流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0 00:04:14 作者: 字体:

采风团成员 徐逸龙

  晋室南渡,定都建康,中原世家大族南下,在会稽属县建立许多庄园别墅。至于浙东五郡的太守,也往往是世族子弟轮流充任。历史上的会稽,即现在的绍兴,是浙东的政治文化中心。本月上旬,寻找谢灵运足迹采风团到永嘉太守谢灵运的故乡——始宁县故地上虞、嵊州考察访问,并和当地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永嘉方面是寻根溯源,羡慕上虞、嵊州学术风气浓厚,研究硕果累累。嵊州方面的地方史学者和驴友则羡慕楠溪山水依然妩媚宜人,名副谢灵运山水诗之实。谢灵运的山水诗把永嘉、上虞、嵊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三地文化界人士表示愿携手共进,同续王谢风流。

  永剡谢氏学术交流

  嵊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金向银和县志办主任金午江合著《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是第一部运用历史地理学系统研究谢灵运游踪和山水诗文创作地点的著作。金向银满怀激情地说:谢灵运在建康(今南京)、始宁均不及在永嘉影响之大,政绩之显著,且深受永嘉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与纪念。前些年,当看到楠溪江大桥头的谢灵运塑像,心里非常感动,所以下定决心要研究乡贤谢灵运。金先生所言不差。2001年7月,第二届谢灵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举行,广西社会科学院顾绍柏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他编写《谢灵运集校注》期间,曾经到上虞东山访问,当地人只知道谢安,根本不知道谢灵运。会后,笔者邮购了《绍兴县志》和《绍兴市志》各一套,还有历代府县志。查阅之后发现,谢灵运在绍兴的地位并不突出,如同司马迁在陕西的情形一样。在绍兴新修市志、县志中,找不到我需要的材料,倒是在影印本《嘉泰会稽志》找到有关谢灵运的珍贵资料。

  此次谢灵运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上虞、嵊州的谢灵运学术研究,后来居上,让永嘉文化界人士相形见绌。上虞耄耋老人丁加达撰写《风流东山》一书中,专门介绍温州两次谢灵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嵊州驴友徐国兆编注《历代咏剡诗选》等书中,对《山居赋》也做了注释。他曾经多次行走于楠溪山水间的古道上,对谢灵运笔下的楠溪感觉很亲切,同时感叹剡溪的美景“只能在唐诗中欣赏”。唐赵嘏《送张又新除温州》诗曰:“东晋江山称永嘉,莫辞红旆向天涯。凝弦夜醉松亭月,歇马晓寻溪寺花。地与剡川分水石,境将蓬岛共烟霞。却愁明诏征非晚,不得秋来见海槎。”诗歌说明东晋时永嘉的秀美山水已经闻名东南,至唐代永嘉山水和剡溪流域依然相媲美,不分轩轾。

  永嘉王谢郡守

  东晋时,王谢家族多人担任永嘉太守,在吏治、经济、教育方面的成绩显著。晋穆帝永和二年(346)正月大赦之后,永嘉太守谢毅依然杀郡人周矫。周矫从兄周球到扬州刺史部诉冤,扬州刺史殷浩派人抓捕谢毅送给廷尉王彪之处理。王彪之据理力争,支持谢毅惩治凶手不赦免的做法,使谢毅免于处罚。《晋书》卷七六对此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永和三年(347),王羲之接任永嘉太守。王羲之十一世孙、唐王师乾撰《王右军祠堂碑》云:“瓯越奥区,地惟关辅。浙河襟带,秦岭股肱。士女殷繁,商贾联槅。一部之会,氓俗难循。公示以威恩,孚以诚惠,敦学校,劝农桑,枭雄猾,赏廉孝,未逾期月,风化大行。……勒琬玉於东瓯,俾庶几认南岘。其辞曰:……汇泽西楚,稽岫东瓯。人称险躁,俗号轻浮。威而不猛,善而能柔。狱囚靡滞,庭事无留。”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九《瑞安府•名宦》载:“孙绰,王右军引为长史,后为守。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马坊。”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咏五马坊》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蹰。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首句“五马”和末句“换鹅”典故,即指王羲之而言。明任敬撰《温州府图志序》云:“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

  王羲之离任,孙绰接任永嘉郡太守。王、孙两人都曾经到楠溪中游的鲤溪固陶村挖掘紫石英,作为锻炼丹药“五石散”的原料。永和九年(343),王羲之任会稽郡内史,主持兰亭雅集,便有了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法帖《兰亭序》。

  王师乾《王右军祠堂碑》云:“浚曲水,茂兰亭,开礼贤之馆,引贞肥之客。于是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许迈之俦,若非俯首谢时,即是文章冠代,何尝不攀胜慕德,夕处朝游?公自为之序,以申其志也。”

  《南史》卷十九载,“谢方明,裕从祖弟也。祖铁,字铁石,位永嘉太守。……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爲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王羲之有女嫁给刘畅。刘畅女嫁给谢瑍,生灵运。南朝梁虞和《论书表》:“谢灵运母刘氏,子敬(王献之)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踏着先祖的足迹,到永嘉郡接任太守,留下许多讴歌永嘉的山水诗。王羲之的法帖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温州官学和私塾的教材内容,滋养着历代学子。

  南朝梁太子萧统编《昭明文选》,收录130家700余篇作品,其中谢灵运作品40篇,永嘉作品有13篇。唐高宗显庆(656—660)间,即有李善为《文选》作注。开元(713—741)间,又有吕延济、刘良等五人合注《文选》。宋人合两本为一,称《六臣注文选》。杜甫教育子女说:“精熟《文选》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文选》备受世人推崇,为谢灵运和永嘉赢得不少声誉。欧阳询《艺文类聚》引用谢灵运作品71篇,占谢灵运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二。未入选的《石室山》、《过白岸亭》、《北亭与吏民别》和失传的《青嶂山》《白云曲》等诗,同样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李白《过彭蠡湖》诗曰:“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而欲继风雅,岂惟清心魂。……青嶂忆遥月,绿萝愁鸣猿。”甚至直接摘录谢灵运的诗句融入诗中,如《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上虞嵊州访王谢古迹

  谢灵运本来有《居名山志》和《游名山志》各一卷,和他的诗文集相辅而行,其游踪或创作地点非常明了。时至今日,其作品仅存凤毛麟角,尤其是前述二志散佚,谢公踪迹变得模糊不清。各地同名景点所在的地方志往往收录谢灵运作品,歧说纷纭。即使是几乎完整流传的《山居赋》,有清代丁谦《山居赋补注》,现代嵊州金向银、徐国兆和上虞丁加达各自独立完成的新注,各家对于谢公山居的地名仍有许多不同。原因是剡溪流经剡县(今嵊州)、始宁、上虞的干道变迁很大,沧海桑田的程度不逊于楠溪流域。永嘉文史界同仁依照金向银《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的已有成果,考察嵊州的三界镇嶀浦,仙岩镇强口村谢仙君庙、谢岩村石壁精舍旧址,金庭镇王羲之墓、金庭观和王羲之后裔最大聚居地华堂古村,上虞上浦镇东山谢安墓和国清寺等,感受东晋王谢出将入相的家风。

  上虞东山国庆寺原是谢安故居改建而成,明代衰败。2009年3月,在此奠基重建太傅祠,占地八亩,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内室设立三公祠。建筑为砖木结构,用材粗大,斗拱密布,如同北宋李诫《营造法式》记载的建筑样式,呈现唐风宋韵,堪称传世之作。规划建设工程的背后,一直有东山文化研究会提供学术支持。会长徐景荣主编《历代名人咏东山》,撰写《东山文化在上虞》专题文章,作为三公祠(谢安、谢玄、谢灵运)的展览脚本。2001年1月,上虞乡贤文化研究会成立,每年出版专题会刊。其中退休历史教师丁加达自言“历经数十余年之功,遍查百余卷帙,踏看千里路程”,认为谢灵运《山居赋》所说的“始宁墅”实为两处大庄园——南山与北山,南山在今嵊州市三界镇南,北山就在今上虞市章镇姜山东南地。谢灵运的居住地主要在北山,也即章镇一带。《山居赋》提及的大巫湖已经成陆,小巫湖即今鲍岙水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就是堤塘中间的小山,即湖墩村,居民全姓谢。

  金向银在《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一书中认为,始宁墅位于嵊州三界镇、仙岩镇、崇仁镇境内,中心是纪念车骑山将军谢玄的车骑山,就是《山居赋》的曾山。宋高似孙《剡录》卷一载,“康乐乡,有游谢、宿剡、竹山、康乐、感化里。游谢乡,有康乐、明登、宿星、暝投、吹台里。”康乐、游谢二乡,相当今三界镇和仙岩镇地域,乡里地名均与谢灵运游踪有关。同书卷二,“谢岩山,北十五里,山有谢仙君庙。康乐所游也。”仙岩镇强口村谢仙君庙,以谢灵运为社庙主神。2010年设立的捐款题名碑记录的姓氏广泛,只有一位谢氏女子,可见谢灵运在该乡的开发之功已经深入人心,超越家族崇拜了。

  金向银先生认为谢灵运笔下的石壁精舍位于强口涧的源头谢岩村。我们实地考察所见,所谓的石壁长30多米,高10余米,由火山岩破石构成,村内寺庙规模很小。永嘉黄田东占岙的石壁长100余米,高30余米,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谢岩村今改作谢家庄,是围棋大师马晓春的家园,村中没有谢氏人口居住。从谢岩村向西翻阅石门岭,就是崇仁镇石门山,有石门村。谢岩村距离石室所在的石坑村4公里,今有公路相通。但此次我们与其失之交臂,只能留待来日再考察。

  丁加达在《风流东山》一书中认为,谢灵运的《石室山》诗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写的风景位于上虞东南角的陈溪风景区道教胜地太平山,更加贴切。金向银先生在座谈会说,对谢灵运的作品做校点,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全面交代。但是诗无达诂,古今文化有差异,许多疑点很难搞清楚,作为一家之言不一定全部正确。最重要的是几地联合起来,把谢灵运的文化研究好,传承下去。晚上,笔者邀请徐国兆先生介绍嵊州筋竹涧和三处石门的位置和风貌,讨论今后联合考察有关谢灵运的同名景点的设想。金庭镇的王羲之墓地还有墓庐。重建的金庭观有王右军祠、读书楼等建筑物,成为中日书法爱好者朝圣祭拜的胜地,每年游客达30万人次。不远处是王羲之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华堂古村,原来是金庭镇政府所在地,新旧住宅区隔溪相望。旧宅区高品质建筑较多,人为破坏较少。王氏宗祠门口设立的文保石碑说明文字和王羲之墓地的文保石碑相呼应,彼此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暗渠九曲水系清澈,至今仍然是居民洗涤用水。新区市场繁荣,迅速致富的农民并没有大面积地毁坏古建筑,从中可见当地民众和干部在整体保护古镇村的开阔胸襟。目前是浙江省农办作为重要古村落保护建设。在嵊州得到整体保护的还有石门所在的崇仁古镇。相比之下,楠溪江古镇村的保护远远不及,造成此种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地重视人文景观的态度,以及学术气氛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是主因。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