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文化钩沉   ->   东嘉旧事   ->  正文
拜谒右军祠墓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0 00:04:14 作者: 字体:

采风团成员 高远

  我以一个读书人要把字眼写得好些的心态,少不得仰望书圣王右军,少不得有把他的法书悉数找到从头到尾临摹一过的经历。这只是少年近乎荒唐的梦想,借以消磨时光与精力的举止。而我性愚钝,这字至今还写得不成体统,而诵读兰亭,属目王字,仍是案头余事,对王右军却是仰之弥高,因不可企及之故也。

  永嘉方志凿凿乎言及右军曾出任永嘉郡守,五马蹄痕在,墨池水生香。而《晋书》等诸正史无此说,学者之见纷纭。而他到永嘉采药、寻华严砚、访隐士张荐的事却不容否定的。采药访张之事见于郑缉之《永嘉郡记》,且所记距右军年代不远;华严砚一事出于右军自书《华严帖》,两者皆良可信也。他的外曾孙谢灵运在永嘉太守任上有《与弟书》云: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王右军游此恶道,叹为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恶溪即今瓯江上游青田丽水处之水道。上述同可佐证王与永嘉的关系存在,并对永嘉文风、书风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永嘉书风历来重帖学,王字之帖在永嘉作为范本,迄今不衰。右军的墨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传世版本极多。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永嘉《兰亭》刻本,宋理宗收入内府,列在丙集。百余版本,永嘉之刻特其一耳。陈仲醇云:永嘉《兰亭》是智永临写,宋绍兴间太守程迈刻寘郡斋。可见永嘉人学《兰亭》的传统古来有之。

  我临习右军法书,见《儿女帖》云,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见右军儿孙不少。而长期以来,有人以为右军后裔只止于智永禅师,此后无传。上世纪末,人们发现剡县金庭有右军后裔,墓谱祠俱在。始信旧闻系胡说八道者多,常思量当一谒右军祠墓为幸。

  夫妻情投意合,恩爱和睦,则儿孙生旺,见诸右军,诚不虚言。自坦腹东床成为郗府快婿,王羲之与夫人郗璇志趣相投,临池读书,犹是神仙眷属。据会稽山阴出土的《郗璇墓志》载:王郗实育有八子一女,长子不养,然皆郗夫人所生。可见其夫妻恩爱,右军亦无纳小之好。七子即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一女名孟姜,适南阳刘畅。是为谢灵运之外祖母。七子之中不乏持家学者,书法以小子献之最著盛名,与父并称“二王”。五子徽之,性爱竹,自称“不可一日无此君。”最有乃父“潇洒出风尘”之神采。一夜大雪,他想起了百里之外的剡县戴逵,就棹雪溯江造访去。次日天亮,舟到戴家门口,却不入去,转棹归舟。同行的人不解,他说:“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回去,何必一定要见他呢?”雪棹访戴,早成美谈,其乘兴而往的行为方式,是有几分被表外孙谢灵运继承了去。徽之的字也写得极佳,其传世的《新月帖》,风流儒雅,张弛有度。

  2013年12月5日,我随县新闻信息中心一行赴上虞、嵊州,寻访谢灵运的诗踪行迹。6日早上,我们在《今日嵊州》派来的向导带领下驱车而往金庭,漫天雾霾中,萧瑟黄叶飘。东西难辨,常离南北,几入叉道,数次转身,才到达金庭观的门口。

  金庭观在嵊州东70里,位于金庭乡金庭山麓,形势泰和,风光旖旎。观前一溪与左来一溪成半环一抱,可惜在这水瘦山寒的时节,少了几分润泽。远处有层林如染的感觉,眼前的银杏叶黄如金,枫叶红如丹,柏树如苍苍。前左右两山峰高耸如锥,分别为钟鼓之山。后山也叫瀑布山,是一个被朱熹称叹为“溪山第一”的钟灵毓秀之所。晋人好谈玄论道,右军同样好道,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常有来往。他到永嘉取紫水晶就是听了道士的话,为了合长生丹药五石散的。晚年时,右军誓墓退隐于此,倾心于神仙思想,炼丹服食,作种种道教活动,其中尤以创金庭道观最为著称。这里原就是右军的旧居,原有书楼墨池。羲之五世孙衡舍宅为观,建筑共分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四进,整组建筑占地约20亩。现在看见的金庭观建筑是当地政府新修的旅游文化设施,也是右军的专祠。门台边左右两庑,向后延伸,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右军的生平故事与书法碑刻。入门后正中是王氏家庙式的建筑,正堂端坐右军夫妇神像,高大肃穆,两旁立着他们的七子一女。看上倒有些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气象。我进入殿内后,先对着书圣右军,深深地三鞠躬,然后向左在徽之、献之像前各行三鞠躬,是因为他哥俩的字我都用心临习过。右侧最外立着一女子像,就是右军的小女孟姜,孟姜是晋前美女的通称,右军也不免以此名女,却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式的父爱表达,何况八个孩子中仅此一女乎?后面一建筑就是右军祠,是为专祠,供奉着右军风神俊逸的塑像。

  金庭观总体建筑还是庄重大气的,但时人的对联书法过多,多半写得不好。我想在这么个书法的圣殿里,还是少些时人的手淫为好,多展示一些右军的法书更为合适。不过自古以来兰亭挥毫,草堂题诗总不乏人。

  出观往左,沿着稍有坡度的田园间路道,路旁种满了红枫,即使在混浊的光线中也是殷红鲜亮的。一小片落了叶的蓬状树种,告诉我那是樱花,树下还着石碑,这是日本人以友谊的名字栽下的国树,其实这与“到此一游”、“草堂题诗”不过异曲同工罢了。路旁的一些坟墓上都刻着右军第几世孙的墓志,问了下几个过往的农人,也很自豪地回答自己是右军第五十几世孙了。墓道口有王氏裔孙秀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的晋王右军墓道石牌坊。这一支右军后裔是其六子操子的后人,生齿之繁,占了金庭镇人口的很大比例。一座看似有些年头的矮栏石桥前端是有两座泥坯板筑房子的小院落,有点失修的样子,似乎是承受不起永嘉式的台风了,但从后屋门前晾着的衣服来看,这里还是有人住的。很明显这屋是用来给守墓者住的。倘是永嘉,那就叫坟庵屋了。右军王氏一脉出自汉代那个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历来重孝,所以至今还保留着为先祖守墓的规矩,古风仍存,实在是好事。

  过桥拾级而上就是王右军的墓了,规模不少,但无翁仲、石马、石羊之类的石雕,反而显得清静凝重。墓地四面环山,五老峰立于前,放鹤峰簇矗于后,香炉峰耸于左,卓剑峰峙于右。墓呈圆形,四周用花岗石砌成。馒头形的墓塚前有碑亭,中立墓碑,上书正楷晋王右军墓五字,背面有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建等铭文。柱子上刻着当代大画家唐云书写的对子,虽然其字多金石味,而总与正统的王字风格迥异。墓后及左右两侧砌有青石护栏,墓地前左右各为花园。墓前右立有隋大业七年(611)沙门尚杲撰有《瀑布山展墓记》。

  当然也曾有人对此墓是不是右军的墓存疑,所以就在墓前右刻立了这么一块石碑,碑文是从家谱中抄录出来的《瀑布山展墓记》。说是右军的七世孙智永大和尚八十多岁后吩咐弟子尚杲,先祖右军墓在金庭瀑布山,以后如有经过,请代为修葺。后来这小和尚来金庭找到右军的五世孙重修了右军墓。现在已与华堂王氏宗祠同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华堂村在金庭镇上,穿过一片新形成的繁华街市,经过一条横跨在平溪上桥梁,桥下的溪里水量还是比较充盈清澈的,几个女妇女在溪边洗食物。几条梯级堰坝的拦蓄,通下对岸路下涵洞流入村中,穿街入户,时明时暗,屋内开一口,不用时盖住,还可及时清淤疏浚。一老者也是右军的后人,热情为我们引路解说,才明白其中妙处。过桥沿河坝向左,顽石铺筑的路面,还盎然有些古意。华堂村系右军后裔聚居之地,南宋时右军的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始率族居此,已有八百多年了。村内保留了大批明清时期格局与风貌基本完整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王氏子孙保持重文崇书的良好家风,多擅书画好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故有“画堂”之称。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并逐渐由堂名演变为村名。王氏子孙以华堂村为聚居中心,周围岩头、小坑、观下、济渡等十余村都为王氏后裔。

  半亩方塘后是王氏宗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迄今500多年了,是嵊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祠堂共三进:第一进为门楼(慈节坊),面阔三间,形似牌坊,为单排柱担梁式建筑,置斗拱飞昂,屋脊翘角,单檐歇山顶。进门楼迎面是架在凹形水池上的双孔拱形雕栏石桥;第二进为孝节殿,在凹形水池中间,前、左、右三面环水,也叫水殿;第三进为大殿,两侧厢房围合。现存门楼、石桥系明代建筑。基本保存着旧时形制,面积不大,但门台、孝节水殿、大殿、两侧厢房,布置合宜,反而有了玲珑剔透的感觉。水殿是连接门台与后大堂的构筑物,建于水中,体量不大,但斗拱戗角,雕镂得精式有致,里而供奉着王氏清代的先人,是入了嵊县旧志的孝子孝妇,亭后朝外的窗闼板上刻着清代官员褒扬孝子的文章,书翰都很可观。后大殿正中供奉着右军的坐像,清肃俊逸。我再次向我们的先贤、伟大的书圣鞠躬,表达敬意。绕道村中,看村人在忙着翻修旧屋,我想在现代进程加快的今天,古也能与时偕进么?在人心不古的时节,我们能复古么?复古有什么用呢?作为右军曾经教化过的永嘉的后人,作为一个要想把字写得好些而右军充满崇高敬意的后来者,有幸追寻着谢灵运的遗迹,追溯着右军魏晋风流的遗韵,做了一次很好的文化之旅,拜谒了右军的墓祠,也算是对永嘉文化的一次具象回顾吧!不禁想起右军得到瓯北的华严砚时,研墨作书,欣欣然地写道:近得华严砚颇佳!

  链接>>>

  王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