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鹤阳人物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08 21:57:19 作者: 字体:

采风团成员 谷峰

  永嘉楠溪鹤阳,是一宋代古村,居者皆谢姓,为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之后裔。自宋至清,鹤阳村谢氏诗礼传家,簪缨迭起,人物风流,声闻瓯越。今偕寻找谢灵运足迹采风团一行,漫步鹤阳古村,触目皆是水泥楼房,一派现代气息,似已无古可寻。惟四面青山,村前绿水,尚可辉映出一点古时风物来。且借这份千古未易的山水清音,钩沉出几位古村人物,来慰藉一下我们失落的情怀。

  画家谢廷循

  鹤阳谢廷循或许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写入中国绘画史的人物,他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卒于景泰三年(1452),少时聪颖,以绘画才能名闻温州,永乐年间(1403-1424)征召入京,供事内庭。宣德年间(1426-1435),受到擅长绘画的明宣宗朱瞻基的宠信,授官锦衣卫千户;景泰年间(1450-1452)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历事五朝,备受恩荣。

  谢廷循诗画俱佳,明宣宗曾赐“笔精入神”图章以示嘉许。宣德六年(1431),谢廷循在老家鹤阳村北建临流亭,并绘成图献给宣宗御览,宣宗便写了《题谢廷循临流亭图》一诗赠给他,诗云:“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泉声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云岭头云。雾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花月与群分。”明宣宗赐给谢廷循还有题为《乐静诗赐谢廷循》、《瑞香花诗赐内直锦衣谢廷循》二诗,以示恩宠。

  谢廷循精于山水画,深受五代画家荆浩、关仝和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影响。明正统二年(1437),谢廷循与当时名公巨卿杨士奇、杨溥、杨荣、王英、王直、周述等九人,会于杨荣的杏园,号称杏园十友,赋诗成卷,杨士奇作序,谢廷循绘图,题为《杏园雅集》。此图构思精巧,技艺高超,人物栩栩如生,为一不可多得的绘画杰作,现藏在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此图与另一件作品《云山小景》,都已收入《中国美术全集•明代绘画》中。作为能诗文的画家,谢廷循颇好收藏。据记载,谢廷循收藏颇丰,名其书斋为“米家船”。他交游广,朋友来他家拜访时总要索赠书画,他会慷慨地将所藏赠予。但也有人言谢廷循为人妒忌,明何乔遴《名山藏•艺妙记》载:杭州画家戴文进画艺杰出,曾以《秋江独钓图》进呈明宣宗,图内有一着红袍人垂钓江边。明宣宗召谢廷循评画,谢廷循一时妒忌戴文进的画艺,有意诋毁说:“此画甚佳,恨野鄙耳。”明宣宗不解,谢廷循又说:“红,品官服色也。用以钓鱼,失大体矣。”明宣宗认为有理,便不再看戴文进的画作。今有日本人铃木敬著文《戴文进的绘画风格》,考此事为子虚乌有。明宣宗爱好文艺,擅长绘画,艺术鉴赏力自是不弱,岂会听谢廷循的一面之词。明代大学士黄淮曾著文说谢廷循为人“温和简重”,明《东里续集•翰墨林记》言谢廷循“清谨有文”,可谓是一彬彬君子,岂会轻易对一位尚未发迹的画家进行诋毁?

  外甥张阁老

  在温州,有关张阁老的传说很多。明嘉靖皇帝想以人皮制鼓,于是命张阁老剥温州人的人皮送京作鼓皮。张阁老为保护温州人,对皇上说温州人的人皮漏水,不宜制鼓,皇上不信。张阁老即叫来一位温州人在皇上面前试验,命这位温州人喝下一碗热粥,即满身大汗,衣服全湿。嘉靖皇帝这才相信张阁老的话,便下旨不要温州人的人皮了。当然,这是个荒诞不经的传说。嘉靖皇帝在位45年,前期也是位想励精图治的帝王,后期因信道炼丹,才不理朝政,但并不是位暴君。

  张阁老原名张璁(1475-1539),永嘉县华盖乡人(今龙湾区永中镇)。他的母亲谢氏,系鹤阳村谢道宁之女。张璁曾七次参加会试,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才考中进士。张璁的升迁与一件宫廷大事有关,没有儿子的正德皇帝因荒淫过度得病不治,遗诏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后,想封自己已死的生父为皇考、生母为皇太后,但遭到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众大臣极力反对,众臣认为嘉靖皇帝应以继嗣的身份继位,应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以生父为兴献帝。因大礼未立,嘉靖生母因身份未定不想进京,只能待在北京城外,嘉靖皇帝一时左右为难。对“三礼”(周礼、礼记、仪礼)极有研究的张璁,于是上书皇帝,称父子之伦不可乱,并引经据典,论说皇上继位是“继统”,而非是“继嗣”,可以尊生父为皇考,尊生母为皇太后。此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继统”、“继嗣”两派争议不休,相互攻讦,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张璁被掌权的继嗣派贬为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张璁再次上书,力主嘉靖皇帝继承大统,驳斥继嗣说。继嗣派官员在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欲扑杀张璁,张璁冒死力驳大臣之非,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许。最后嘉靖皇帝排除众议,严厉打击反对派,确定大礼,尊生父为皇考、生母为皇太后,史称“议大礼”之争。张璁因力主有功,升翰林学士,嘉靖六年(1527),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为内阁首辅(宰相),世称张阁老。张璁因“议大礼”而入阁为相,引来时人的非议,反对派对他嗤之以鼻,以奸相讥之。实际上,“继嗣”派要皇上以明孝宗的儿子身份继承皇位,说明持论者头脑冬烘,蒙昧不开。而思想解放的张璁力主“继统”论,在当时显得合情、合理、合礼。

  据史载,张璁当政时,改革时弊,创新制度,清正廉明,果断有为,时有谏言,使当时皇帝的国戚、宦官等辈不敢乱政。嘉靖十八年(1539)张璁病亡于家,嘉靖皇帝哀伤不已,特谥文忠,追赠太师。张璁为明朝贤相,史有定评。清江苏巡抚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张文忠公》一文中,拿张璁与比其迟生50年的名相张居正作比,他评论道:“前明有两张文忠,时论皆以权相目之,其实皆济时之贤相,未可厚非。窃以心迹论之,则永嘉(张璁)又似胜江陵(张居正)一等。永嘉之议大礼,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其遭遇之盛,亦非逆料,而其刚明峻洁,始终不渝,则非江陵所能及。”此论可谓公允。张璁虽贤能,但其行事过于峻急也为世所垢病,以致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张璁九岁丧母,少失慈爱,对亲情更为重视。在“议大礼”一事上主张尊亲生父母,也可说是将心比心之论。张璁对母舅家鹤阳怀有很深感情,写过与此有关的诗文达八篇之多。其中有首《留别鹤阳诸表》诗云:“象浦潮声催早艇,鹤阳山气入秋天。孤哀参谒蹉跎日,先子经过四十年。兄弟逢迎忘内外,童孙罗立更缠绵。高楼信宿远驱马,扫壁题诗思惘然。”这是张璁未中进士前探亲鹤阳时写的,殷殷亲情溢于言表。此时,有谁能料到他以后竟成大明首辅。但世人对于名人总有不凡的说法,据《东瓯逸事汇录》载,永嘉山中时有猛虎出没,一路人遇虎上树躲避,这时腹怀张璁的谢氏,从娘家鹤阳探亲回家经过此山,在树下小憩,树上的路人大惊失色,因为他看见张母正坐在老虎的身上。待一群人经过,那虎起身离去。路人下树惊奇地问张母刚才怎么坐在老虎身上休息,张母却说自己是坐在石头上。此事传扬之后,时人都说张母腹中之子今后必大贵,后果如言。当然,这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孙两进士

  谢氏自宋代迁居鹤阳600年后,出了第一个进士,名叫谢包京(1616-1672),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及第。据《康熙温州府志》载,谢包京任过河南开封府阳武县令,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谢包京急公好义,仿效范仲淹义田法,体恤族众;又重视教育,捐田400亩修建学校。当时有郑成功所部侵入温州府,他同官兵一起守城抵抗。乡民逃难进城,饥饿交迫,他又开仓煮粥救护,活人无数。谢包京退休后,优游林泉,歌咏不绝,著有《两雁山人集》。康熙十六年(1677),当地官府奏请入乡贤祠奉祀。自谢包京中进士45年后,其孙谢天埴(1662-1716)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中进士。在清代,楠溪江流域出了三位进士,鹤阳谢家就占了三分之二。进士及第,在封建社会是无上荣光之事,至今鹤阳谢氏老宗祠里还挂有一块“世进士”的匾额,昭示着以往的荣耀。谢天埴曾任河南杞县知县,行事有乃祖之风,据《乾隆温州府志•人物》篇载,他在任上卓有政声,爱民如子。在荒年悉心救荒,活人万余。同时捐修学校,培养人才,一时贤俊皆出其门下。谢天埴死后,入祀永嘉乡贤祠。据地方史统计,清代入祀永嘉乡贤祠的仅有两人,即为谢包京、谢天埴祖孙俩人。想今之为官者,又有几人能称得乡贤者。谢天埴有《坦斋集》存世,其书法功底深厚,沉雄明快,今之著名书法家见之,必慨叹不如。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