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留住最熟悉的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20 22:31:52 作者: 字体:

——随着永嘉县城方言语音档案的建档和文本整理工作的告罄,诸如规定文本如何标注?地道、老派的永嘉方言发音人如何寻找、确定等系列“内幕”,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此记者为你一一揭晓

  一 个老鸦口燥爻 ,到处寻水喝。老鸦眙着一个瓶 儿,瓶儿臀底有水。可惜个瓶儿秃 高, 口头儿亦碎,佢喝不着。咨奈妆呢? 老鸦眙着瓶儿边轩有蛮多嘅石头子儿。佢想一想,有阵 罢。老鸦 就把 石头 子儿一粒一粒 衔起,抗到瓶儿底,瓶儿底嘅水就慢慢尔能满起罢,老鸦就喝着水罢。

  看着这段“奇怪”的文字,你肯定一时不知道它是什么,那么试着用“土话”将它念出来吧。

  你会发现这是永嘉方言版的《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口儿又小,它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很多小石子儿。它想了一想,有办法了。乌鸦把小石子儿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儿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多方研究讨论,实地考证、确认方言读音,邀请方言语音专家指导,寻找拥有最地道、老派的永嘉县城话语音的发音人,我县档案局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终于成功录制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永嘉方言语音档案音频和视频,完成了永嘉方言的语音档案建档和文本整理。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带有当地人群的性格特征,能给这个地域的人一种归属感。如今,方言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因此这次的方言建档,是为了留住将要消失的东西。”县档案局局长麻荣妙告诉记者。

  打开永嘉方言语音档案

  打开永嘉方言语音档案,便可发现里面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固定的文本内容,包括永嘉方言的声韵调、规定文本的录音资料词汇;另一个是永嘉方言古诗吟唱与永嘉乱弹选段。

  “本县户籍人口94.63万,外来人口49.53万。永嘉方言以古吴语发方言为主,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很多,但差异不是特别大。沿江地区与山区的方言各有不同,我们按照先县城,后山区的原则,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今年首先对县城的语音发音进行建档。”麻荣妙介绍。

  生动的规定文本

  “‘车’读成‘初’、‘火’读成‘府’,永嘉话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太多不同,声调、声母、韵母都要标注。”我县档案局相关人员说:“文本中的内容均是经过多方讨论确认,由于我们县里不会国际音标,只能用汉字标注,发例字字音,由省里统一标注国际音标后,再交由我们完善。”

  规定文本的录音部分还有各类词汇的读法。例如“打雷”用永嘉方言就是“响佛”, “小孩(三四岁,统称)”称为“娒儿”,“老太太”叫做“老老娘儿”,“鸟窝”叫“将儿窠”,“蚂蚁”叫“火眼”,“早饭”叫“天光”,“中饭”叫“日昼”,“晚饭”叫“黄昏”。

  这样包括天文地理、称谓、时间、房舍、器具、饮食、方位等等领域的词语,几百个收录在其中。与普通话远远不同,但是每一个却都更生动形象。

  除了文本的标注,更重要的是发音人的选择。怎样选出最地道、最老派永嘉方言发音人呢?

  “我们设定了几个条件,对发音人我们一般都要求年龄要大,要求起码60岁以上,另外一个,我们要求外出少的,外出多了,音也会不准了。”麻荣妙说,“最后选出一个叫金可贵的先生作为规定文本的发音人,我只能说相对能代表永嘉县城的方言发音,当然不能绝对地说是最纯正的永嘉方言。”

  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访了发音人金可贵先生,今年67岁的金可贵先生是永嘉上塘前村人。“小时候,学校的先生也是讲土话的,我们上学念的是‘开学略’……”坐在他的家中,他与记者聊起了成长的经历,“一直到20岁,才有了第一次外出,是跟着工程队去湖北修水库。”自小生活在上塘前村的金可贵,12岁时,经历了永嘉县迁治上塘,当时的上塘分为4个自然村,房屋矮旧,人口不足三千。金可贵指着周围的房子说:“以前这里只有几栋屋子,周围全部都是田。后来才成了县城,逐渐发展成了集镇。”难怪父母、配偶均是上塘前村人的金可贵先生被县档案局选定为永嘉上塘方言的发音人。

  颇具特色的自选文本

  你知道吗,用永嘉方言念古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悦耳动听!

  “家住楠溪欲尽头,茂林修竹不胜幽。菰蒲涨绿蛙专夜,榆叶吹寒麦半秋。修禊从教非节物,舞雩元自有风流。明朝酒醒春犹在,更向长潭上小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温州诗词学会理事戴岩粱先生吟唱了一首《楠溪暮春》,曲调独特,其中唱到个别字时,声音拖长而缓慢,整个曲子也变得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戴岩粱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中学时代,曾先后师从于清师范科举人陈应如先生、经学大师章太炎之女章展先生,攻读诗文。章展先生面授温州方言吟唱古诗词一法,让其受用一生。他用永嘉方言吟唱千余首古诗,这在温州市乃至浙江省已是凤毛麟角了。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摄制组、浙江电视台等曾专程采访过他。

  在本次自选文本中,戴岩粱先生录制了《郊游》、《遣悲怀三首》、《咏楠江•调寄板桥道情》、《将进酒》、《大道之行—-礼记礼运篇》等近二十首永嘉方言吟唱古诗词。

  除了古诗吟唱之外,自选文本中,还有永嘉乱弹的选段。

  娘白:哑呀,哈哈哈,这个穷鬼,这两句讨饭调唱好尽,方卿你唱吧。

  方白:姑娘登坐,请听侄儿道情。

  方唱(反二汉):

  手提着三寸板合上过,小方卿流落在五海之中。

  先朝里有一个朱卖臣,他在南谷山砍柴用心。

  在金殿受王封高官做,马头泼水崔氏兰英。

  先朝里有一个何文秀,他那里在监牢口唱道情。

  在金殿中魁名高官做,私行查访王氏兰英。

  小甘罗十二岁封丞相,姜太公八十三啊……遇文王,姑娘嗳!世界古人比不尽,单唱三年前有一个贪富欺贫人。

  姑娘嗳!十指尖尖有长短,山林树木有高低。。

  ——(永嘉乱弹《珍珠塔.后见姑唱道情》选段) “永嘉用方言说唱的曲艺有“永嘉莲花(也称温州莲花)、永嘉道情、永嘉乱弹”等地方色彩的曲种。它的说唱语言、押韵均以永嘉方言为基准,其中“永嘉莲花”偶带瑞安和平阳方言口音。现永嘉乱弹、永嘉莲花已被列入非遗名录。”麻荣妙介绍,“这个选进去以后也是对我们永嘉文化历史研究起到衬托作用。麻福地他本身就是乱弹的传承人,又是永嘉乱弹文化研究所的负责人,也是用我们永嘉本地话来唱。”

  被“冷落”的方言

  本网记者曾对30名6-20岁的永嘉本地人使用方言的情况进行了微型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对运用永嘉方言的情况如何,有40%的人属于“基本听懂,但只会说一点”,30%属于“只能听懂少数,只能说一点”。剩下的属于“基本能听懂,多数会说,大致没问题与完全听不懂”两个极端。

  “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用永嘉方言交流吗?”这项中,有70%人称从不用。“在家与家人的交流,用永嘉方言吗?”经常用的人只占20%。但在永嘉方言获得的途径中,100%的人则选择的是与家人的交流中获得。但父母等长辈却没有要求子女一定要说普通话。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年龄越小的永嘉方言越不会说,基本属于只能听懂一点,会一点。当问起是否会讲永嘉方言时,10岁的周相小朋友,点点头。当记者用方言与他交流时,他却一头雾水,直盯盯地看着记者,然后慢慢的说:“听不懂哎,我也不会讲你这些话。”8岁的楼素亦小朋友则操着甜甜的口音,用普通话对记者讲道:“我现在说的就是本地话。”待记者示范后,她才恍然大悟称,只会讲一点,如易(要)、嗯、吃、要等单个词。记者晃晃手中的圆珠笔,她则摇摇头称不知道。7岁的陈勇告诉记者他只会一句:“娒,你眙(Ci)电视啊!”这句奶奶常对他讲的话,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

  在能听懂普通话,并能交流的调查对象中,大多称因从小跟奶奶、爷爷一起生活,平常交流都用本地话而学会。不过这条规律在10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就突显不出来。陈勇称:“奶奶都跟我讲普通话啊。”另外那些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在使用方言方面普遍低于与奶奶、爷爷生活。8岁的胡晨告诉记者,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也都是跟他讲普通话,只是偶尔的时候对他讲方言。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今,校园里面“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标语随处可见,家长为了让孩子发音更标准,从小尽量使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所以年青一代接触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方言专家告记者,随着人员的流动,各地文化的融合,方言本身就在发生变化,会说纯正永嘉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现在大家对方言的“冷落”,长此以往,那让人倍感温馨的纯正“乡音”就有可能渐渐消失。

  留住永嘉方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身处异乡的人们只要一听见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亲切。方言传承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地方的标志。方言的保护有利于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同的地域区别开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风俗习惯、观念等特色文化,包含了现存人群对历代先辈的情感。

  “为了留住方言,县档案局积极向县财政申请专项资金,下一步将开展楠溪江大源、小源地区以及菇溪流域的方言语音建档工作,逐步形成全面系统的永嘉方言传承保护结构。”麻荣妙告诉记者,“同时我们还准备在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语句、谚语、传说故事等编撰出版《永嘉方言汇集》,并提供给市民和中小学生手中,供他们阅读鉴赏。”希望随着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利用本单位数字档案信息平台,逐步将文本和音档上传,让市民共享建档成果。利用好建档成果才是方言建档工作最终目的。(记者 林琦)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