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文化钩沉   ->   东嘉旧事   ->  正文
“谢公田”应是“谢公”田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06 22:41:56 作者: 字体:
 

  翻开《永嘉县志》,索引石公田,便可发现在石公田的文字后面有一括号,写着“谢公田”。

  网络搜索“谢公田”,在溪山学子博文中,提及“温州很多地名也因谢公而得,如康乐坊、谢池巷、谢公田、谢公岭等等。”

  在《楠溪江畔话花坦》一文中,有如下文字:“据传,南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晋卫国公谢玄之孙、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也曾沿秀丽的珍溪,到过花坦境内的石公田燕巢山,遨游山水,探幽揽胜,并题诗留念。村人为纪念谢公到此游览,礼贤下士,体察民情,便将村名改为谢公田。”

  如今,地名志上写作“石公田”的村庄与谢公之间有几分的关系?难道在千年前,时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当真到了永嘉花坦?不由分说地认定“谢公田”由谢公而得名,免不了被人疑为“傍名人”。所以,便有了本次的谢公田之行。

  “石公田”还是“谢公田”

  是日上午8点30分,一行人到达石公田村。“我先去找几位村里的老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朱清爽与我们打了个照面就去寻找知情的老人们。

  巧的是,在我们下车的路边,就有几方农田,黄牛犁地,农夫插秧。大家打趣道:“果不然,这是谢公田。”芒种时节,麦子收黍稷种,百花皆卸嘉树如盖,一行人欣赏了好一会的农耕图,却还不见领路人归来。

  “难道是找不到么?”于是沿着领路人去的方向走去,正遇上朱清爽。“村里的老人都说不知情。”

  无妨,就带我们去问问。于是,就入了几户农家。

  “在谢公田村,最早住着几户谢姓人家,后来朱姓人从廊下搬过来。渐渐地,谢姓在谢公田村消失了,现在最多的姓氏是朱。”

  “我嫁到石公田村60来年了,一直写作石公田。”

  “上世纪60年代,高坑、架牙山、谢公田三个村分村的时候,改成石公田。”

  问了许多人,能确认的是“石公田”在多年前确实写做“谢公田”,在谢公田村也有谢氏人家。

  应是“谢公田”

  “谢”与“石”在永嘉方言中同音,在村民的印象中,写做什么字,他们无太多印象。

  采风团一行想着,能找到文字依据,那便好了。

  朱清爽告诉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现象:“1992年新建的谢公田小学,上面的字依旧写作‘谢公田’小学。”在1992年,基本上地名已经大多写做“石公田村”了,为什么新建的小学仍写做“谢公田”,是有什么知情人吗?

  一行人转而来到谢公田小学。站在操场上,看到教学楼上有一行红色的字“谢公田小学九二年冬”。校长叶忠芬说:“这个字是谁写的我不知道,但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学校会写做‘谢公田小学’,我就去问了村民。村民告诉我,‘谢公田’在很久前,是谢姓人居住地,该人是以采石为业,后来觉得用‘谢’姓作为村名不妥,就改用“石”字来纪念前人。”

  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想在众说纷纭中,找到一个真实的证据。

  谢公田村有一个古老的谢公田庙,“庙就在那棵大柏树那里。”村里的老人为我们指路,“庙里供的是平水王爷。”

  进了谢公田庙,失望地发现原木色的新梁、新柱,谢公田庙是在新建中。转了一圈,除了巨大的柏树外,还有三个古香炉,上面似乎刻着什么。“公、田。”一边挪动香炉,一边辨着字。“看一下,是‘谢’还是‘石’。”大家开始兴奋了。为了清楚地辨认,大家取来了清水,将香炉上的香灰轻轻洗去,上面的字开始清楚地显现:“谢公田光绪辛丑年庙主”,另外两个香炉上记载着“光绪念七”以及“明嘉靖”的时间。

  现在可确定,应是“谢公田”,此“谢公”只是谢氏人家,还是“谢公”谢灵运,依旧不得而知。

  是“谢公”田

  顺着谢公田小学的线索,采风团找到了当年新建小学的原村委会主任朱顺德,他给了我们又一个新的说法:“石公田村本就应写为谢公田,只是现代的人不断的简化,而将同音的‘谢’写成了‘石’。谢公田村最早是谢康乐的田地,这是村名的由来。”所以,当初建校的时候,他让写字的人,写成了“谢公田小学”。

  这是第一次,我们在谢公田村民的口中,听到了谢康乐。朱顺德说:“上一辈人告诉我们,一直留传下来的,说这是村名的由来。”

  “确实有这个可能。”采风团成员董伟斌分析道:“《南史谢灵运传》载:‘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执不与。’求回踵湖不成,‘又求始宁岯崲湖为田’,谢公本对农田就有特殊的爱好,所以,看到此地的良田美景,成了谢公之田,也不无可能。”

  “从谢公田宋末元初的塘坟与村民的抗日战争的回忆看来,这里一直是交通的要道。千百年来,从这里至乐清,都是很热闹的一条古道。”采风团徐崇统提出了另一证据。“谢灵运在乐清白石,写下《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很有可能再沿永乐古道,途经此地。”

  所以,“谢公田”应是“谢公”田。(记者 林琦文/摄)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