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谷雨祭祖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25 22:16:55 作者: 字体:
 

  周氏祭祖实录

  鹤盛填垟村村委委员陈小飞最近有些忙碌,每到谷雨时节,村里都要举行大型的周氏祭祖活动。村两委在祭祀活动前一周,就开始安排接待人员、购买祭祀物品事宜。

  “为了商量当天的宗祠活动安排事宜,前一晚,村两委开会至深夜十点多。当天凌晨三点左右,村里工作人员就到温州采办午餐食材。到了上午六点多的时候,大家都已经聚在祠堂内,准备祭祀活动。”陈小飞告诉记者。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填垟村周氏祭祖活动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抗日、文化大革命期间,祭祖活动曾经被迫停了近四十年。约在1982年后,村里又重新开始祭祖活动。而每当谷雨时节,县内三十几个村及外地乐清、黄岩的周氏后裔都会特地赶来参加祭祀,场面十分热闹。上周六,本网记者一行就见证了这个热闹非凡的活动。

  庄重的祭祀仪式

  记者在村民的邀请下,到达填垟村宗祠的时候,已是八点十分左右。车刚驶入村口的时候,看不到几个男女老少,开到宗祠前时,才发现狭窄的小道上挤满了车辆和人群。而宗祠内,人声鼎沸,人群密集站在周氏先祖祠堂前,祭祀品早已摆放整齐。

  祭祀先祖的祀品十分讲究,放置在周氏先祖最前面的祭祀品为肉、豆腐、豆芽、(食更)饭、米酒,数量或五样,或九样,意为五谷丰登。而每个祀品都蕴涵深意,如豆芽,或替代的笋,寓意子孙节节高。在其之后摆上的是意为“四季八节”、“三牲福礼”等祭祀品,前者意为代表每个季节的祀品,摆放了花生、松糕、瓯柑、状元糕等;后者是指猪肺、猪头、猪心等祭祀品,且祭祀品都被插上了筷子,摆放上了刀,以供先人享食。

  随着祭司一声“正门放火”,鞭炮四起,预示着祭祀仪式正式开始。约500多位周氏后裔驻足在周氏先祖画像前,由周氏族长及几位其他村落周氏后裔,代表整个周氏后人祭拜周氏先祖,后由现任周氏族长宣读祭文,场面十分庄重。

  之后,各个村落的每个代表为表对祖先尊敬,均头戴黑色礼帽(也称爵士帽),胸前系成红花装,斜挂身上。他们首先对其身进行除尘,据传,以前是让祭拜者跨过火盆,意为焚香沐浴,达到净身,而如今只是象征意义地两手在空脸盆上搓洗即可。而后,在祭司的指导下,祭拜者从右至左,绕着放置祭祀品桌椅,三步九叩,以示对先人的尊敬。村落的代表也不乏是常年在外的经商者,在祭祀过程中,因不熟悉礼仪过程,姿势有些别扭,令人忍俊不禁。宗祠仪式结束之后,周氏后裔到山上祭祀祖先坟墓,清除杂草,放上鲜花等祭祀品。

  15岁的周桐欣吸引记者的注意,她与父亲从乐清赶来,是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周氏祭祀活动。显然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拿起手机记录了这场庄重的祭祀。其父告诉记者,做人不应忘祖,所以特地带女儿来参加祭祀活动,认识自己的先祖,寻找先祖遗迹。

  气势非凡的周氏宗祠

  楠溪江流域大都是血缘村落,即每村一姓氏,填垟村也不例外,是单一周姓的古村落。血缘村落里最高等级的公共建筑就是宗祠。宗祠是人们祭祀祖宗,议论宗族事务和教育后代的地方。填垟周氏宗祠里除供奉着其先祖的神主外,还藏有对宗族有重大意义的物品,如代表名望的匾额、族谱等通常也收藏于此。记者看到仍旧保留宋朝风格建筑的周氏宗祠及宗谱,猜想周氏后裔许是能从中感受到古时的周氏先祖的遗迹。

  据村里人推测,周氏在宋朝年间于填垟村定居,宗祠疑为元朝时期所建。而据文史研究人徐逸龙所述,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后期,系仿造宋朝建筑的风格。

  周氏宗祠原来建筑共有三退,与花坦廊下村宗祠样式颇为相似。据知情者描述,无论其规模还是建筑风格,在全县众多宗祠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村民描述,进宗祠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天井。天井前有一屏障,高挂皇帝所赐的“理学第”牌匾。屏障的两边有楼梯可入戏台,戏台前面则是月阶,约有5、6米,最后经紫金阶(据说也是御赐的)进入到了周氏先祖祀堂内。周氏宗祠的建筑风格颇具特色,尤其是祠堂的最重要的两根支柱,是由四根小木柱合抱而成,大有周氏祖先期望后代子孙团结友爱之意。而每根支柱的柱础样式讲究,呈虎爪状,还有紫金阶,其所使用的石质非本土所有,可想象周氏曾经的辉煌时期。

  而关于周氏先祖的历史,可以到村内的宗谱追溯。据了解,填垟村仍旧保留早期的宗谱——同治年间,逃过了文革之难。据传,在宗谱1982年重修之后,一位其他村的周姓人在垃圾场捡到,并送还给了填垟村。

  身世显赫的周氏先祖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至周氏始祖周麟第一代起,至今周氏后裔已有三十多代,周氏人数达到4万多人。

  而关于第一代迁居于此的故事,可追溯到宋朝。周氏共分三大派,阳谷派、松台派、林山派,周氏始祖麟公为周氏阳谷派,居于平阳,是台州府学教授。其与永嘉霞坞(今方巷)村李氏始祖李异(1127~1182)是旧识。李异先后任天台县尉、黄岩县丞、天台县令。离任后,当地百姓为他设立生祠纪念。淳熙九年(1182)李异去世。台州府学教授周麟到霞坞凭吊,路经镇上(今填垟)村,发现这里环境优美,让儿子周仲符迁居于此。

  据传,周麟在去霞坞凭吊的途中,肚子饥饿难耐,便想烤鱼而食,并将已垂钓而来的鱼肉放在树枝上,哪想被一只喜鹊叼走了。见此状,周麟急忙追赶。就在喜鹊的带领下,周麟意外发现了现在的填垟村。于是二儿子周仲符遵从父愿,迁居在了填垟村。

  周氏人才辈出,在宋朝年间,村口曾设有代表身份官职的旗杆夹。村民告诉记者,从乐清、仙居等地到温州地区的官员,在经过填垟村一带时,文官需下轿、武官则要下马,以示尊敬。宋朝时期,文人崇尚理学之说,周氏先祖对理学也颇有研究。在周氏第五世代,就曾经担任太子教师,但这位身份尊贵的周氏后裔,却十分短命,在回京的途中,其所乘坐的船只在福建触礁而亡,享年才三十多岁。后太子即位之后,授予理学第牌匾。

  无独有偶,在周氏第十几世,曾任职山东府台。据村内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位周氏后裔在去山东上任的路上,被突如其来的巨蛇攻击,惊吓而死,去世之时,也正当风华正茂。如今,祭祀这位周氏先祖的祠堂——信六公祠堂,就设立在周氏祠堂旁边。在清明时,部分周氏后裔会特地赶来祭祀。

  今年2月29日本报报道的《66年的归乡路,66年的思乡情》主人公刘祖泉,正是周氏后裔一员(刘祖泉的父亲于解放初期离开老家去了福建,并被当地一位刘姓家庭收养,之后便断了联系。今年春节,刘祖泉带着先父遗愿,千里迢迢来永与亲人团聚。)。在清明节期间,他也特地赶来在信六公祠堂前,祭祀先祖。在祭祀过程,记者看到许多特地驱车赶来的身在外地的周氏后裔,风尘仆仆,难掩一丝疲倦,却仅为赶上祭祀,虔诚地上香,祭拜,令人感慨。村内的祭祀活动,当地村民称不怕被遗忘,他们说这不仅仅是对先祖的不忘根,也是周氏后裔之间难得一场相聚。(记者 胡艺罗/文 陈胜豪/摄)

徐氏祭祖实录

  今年农历三月十一,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谷雨节。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岩坦镇东岙村徐华东早早起了床,屋里屋外张罗个不停。

  “今天是老徐家祭奠先祖的节日,等一下温州一带各县的徐氏后裔都会赶到屿北村里祭拜先祖。”想着即将举行的祭祖大场面,徐华东显得有些激动。

  距离徐华东家仅800米的屿北村,一大早就人流不断,黄岩、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徐氏裔孙代表,以及全县各地的徐氏后裔等500余人,聚集屿北古村。

  屿北徐氏荷花坟前的祭祖物品一应俱全:墓圹前东南西北各设八仙桌一张,桌上设立太祖之神位。神位高桌前摆碟四只,碟中分别放龙眼、枣、梨、苹果等果品。又设古脚(酌)杯三个,杯中放有少量酒。高桌前边还另备小茶盆两枚:一枚摆三小碗蔬菜,另一枚摆三碗饭,中间设有小香炉一只。墓圹正中间另设八仙桌两张,摆着猪头、年糕、馍糍、糖果等牲礼。

  上午9时,祭祖活动正式开始。徐氏荷花坟前,一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500名徐氏裔孙驻足在祖先墓前,由族中德高望重者宣读赞礼词,由主祭裔孙进堂正冠、肃带后叩首跪拜,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徐氏裔孙有着自己特独的祭拜方式,就是在墓园里朝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一一祭拜。据说,这种将五方徐氏先祖神位迎来集中在一起祭拜的传统,是由北宋屿北徐氏六世祖倡导议定,流传至今的。

  祭拜后,由徐氏族长公宣读屿北荷花坟祭文: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一三年,岁次癸巳,三月十一日谷雨佳节望祭之日,徐氏汤岙裔孙合众等,谨以清酒香帛牲礼庶馐之仪,致祭于先太祖考妣之墓前,词曰:环山叠叠,龙脉奔腾。荷花之地,徐姓祖坟。枫林本固,东海源深。代代裔孙,丁财秀盛。六十辈分,赫赫有名。人才辈出……孝思不匮,念祖情殷。爰具薄仪,祭扫茔坟。谨陈溪藻,肃荐山芹。墓前拜跪,聊表微忱。神其不昧,来格来歆。伏以尚飨。

  祭祖风俗在民间相沿数千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的士大夫无论任什么级别的官员,父母去世,都要停职回家守孝三年二十五个月,称为“居家读礼”。

  永嘉学派学者注重研究经史,特别是对《礼》的研究,在楠溪古村落中遗存深厚的礼仪文化。北宋温州“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岁时祭享,一循古礼,时多法之。”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著有《礼记讲义》,南宋枫林三世祖徐自明也有研究《礼记》的学术著作《礼记说》一书。

  永嘉枫林徐氏一门是一个延续了九百年的名门望族,据《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始祖世居福建福州长溪葛洪山,五代时避闽主王曦乱,迁居永嘉仙居乡屿北村。在公元1106年,七世祖公仪(俞樱儿子)入赘到枫林柯门,柯氏因遭火灾,家道中落。徐公仪夫妇在枫林崇尚公德,广积产业,以诗书礼义传家,代代生息繁衍,逐渐成为枫林一大户人家。

  几十年后,屿北徐氏第六世祖俞樱回到屿北故里,发现祖屋已经倒塌,祖父的棺材掩埋在瓦砾堆中,于是因地制宜,挑来泥土,垒起一座坟墓,即为如今的徐氏荷花坟。清明节,居住各地的子孙约定,先祭扫当地的亲人坟墓。到谷雨节,再到屿北祭拜祖坟。

  宋末,屿北缙云县丞徐文昌嫁女于温州路学宾汪宝翁,徐、汪结为秦晋谊族。宝翁子天佑再娶屿北徐中四公之女,元延祐七年(1320)迁居屿北,即为屿北汪氏始祖。明成化间(1465—1487),屿北徐永四公嫁女溪口戴如言,其后当地徐氏逐渐衰落,遂为汪氏族居之地。

  据了解,徐氏祖先长眠于屿北荷花坟园里已有900多年,至今墓地碑文仍保存完好。永嘉徐氏一门经几百年的迁徙流转,已遍布全国各地定居繁衍。然而,乡音已改,先祖难舍。明代的徐氏《族范》中就有“慎祭祀”、“勤耕读”等内容。

  徐氏家族千百年来在永嘉屿北、枫林等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今已传至第38代人。每年的谷雨时节,各地徐氏宗人都会到屿北村举办祭祖活动,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

  然而,当代经历十年文化浩劫,墓祭难承,传统仪式几乎失传。直至2004年谷雨,徐氏后裔商议恢复传统墓祭仪式,并于2006年谷雨节这天,浙南闽北徐氏后裔代表300余人,以及屿北、霞山汪氏和包岙陈氏姻族等代表,举行文革以后的第一次四面祭祀仪式。并决定今后每年的祭祀费用,由徐氏宗族各个支派轮流做东。

  “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不单单是为了纪念祖先,祖先不远千里迁徙到楠溪,白手起家逐渐壮大起来,这种吃苦拼搏的精神需要后人们传承下去。”徐氏裔孙徐逸龙说。

  祭祖活动结束后,荷花坟园久久不愿散去的徐氏裔孙,仍在先祖墓前默默地敬仰、祈祷。此刻,红彤彤不断摇曳的烛光,映射着他们幸福的脸庞,心中默念着下一年的生计,老祖宗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惟耕惟读一脉传,克勤克俭两路行”这是徐门祖先的遗训。徐氏后人在每年的谷雨祭祖活动中,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有效地联络感情、激活人脉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徐氏后世更犹如枫林乌桕红满枝头,漫山遍野,绵绵不绝……(通讯员 戴晓青 郑永辉)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