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个人专栏   ->  正文
高远:上塘诗说(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25 07:46:24 作者: 字体: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原是唐代乐府曲名,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有“志土风而详习尚”之功能,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永嘉土风淳厚,颇有可歌吟者。自北宋永嘉学者周行己首出《竹枝歌》以来,历代吟唱不绝。形式之多样,实为罕见。从句式看有四句的、八句的,甚至有五句的。从字数来看,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不一而足。清永嘉县丞、江苏平江石洛方分防楠溪,一年多时间里,他多次深入民间,体察民生疾苦,深感楠溪民风之淳厚。不仅改变了对楠溪人以往的说法,还作12首优美的竹枝词,名曰《楠溪竹枝词》。

  石县丞的《楠溪竹枝词》前有小引,说:楠溪民俗素称顽梗。余摄邑丞篆,分防是乡,凡十有七月。周历四隅不下十数次,细察民情,雅尚气节,有古淳厚风。惟离郡太远,于国法人情鲜熟谙耳。可见他对楠溪由不知而到热爱,并且议立塾于枫林,推行教化。意在士习民风,化民成俗。最后他因“有志未逮”,以为憾事。所以有此之作。

  其第一首写的是上塘,诗云:

  上塘中塘又下塘,

  祠神到处奉娘娘。

  水程七十里经过,

  只见峰峦一色苍。

  此诗读来朗朗上口,内容明白晓畅,很有民歌的特色。竹枝词因起源于民间小调,所以不拘于诗词的平仄韵脚格律之要求,可放宽一些,以不因律伤情。祠神到处奉娘娘,诗人原有注云:楠溪入港,为上中下三塘,皆有娘娘庙。永嘉是个出神祇的大县,龙母、上塘娘娘、黄法师、戚五爷等乡方神祇信仰遍浙南,甚至输出到福建、金华地区。永嘉还多出女神,有周氏龙母、屈氏龙母、卢氏娘娘等,女神信仰更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周氏、卢氏。还有出身福建莆田的陈十四娘娘,所祀之社称太阴宫。卢氏娘娘即孝佑夫人,本唐时楠溪卢岙人,因舍身饲虎以救母,以孝感上天而登神籍。成神后跨虎入泰石深潭,而出上塘石阶下水潭,驻陛上塘浦东龙山下,并显圣护佑乡人。上塘孝佑宫初创于唐,受封于宋,因号上塘娘娘。三塘各地多有太阴、孝佑宫,最著名的仍是上塘娘娘的孝佑宫。

  上塘娘娘与孝佑宫一千多年来,给上塘的民俗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源自卢氏娘娘诞辰庆祝的庙会——二月十五上塘的物资交流,重五节的上塘、浦口、浦东、下塘四地的龙舟竞渡,因在楠溪江上进行,区别其他地方的内河龙舟,而闻名东南亚。二月中旬,节气正届春分,多属阴雨天气,而娘娘诞日的二月十四一般都是晴天,故民谚曰“上塘娘娘真显灵,十三落雨,十四晴。”还有上塘殿的祭祀方式与规仪都深深影响了这一地之风俗。

   竹枝词本来就有“志土风而详习尚”的功能,“祠神到处奉娘娘”也道出上塘风俗之一斑。

  水程七十里经过,只见峰峦一色苍。诗人原注:自东门至沙头七十里。诗人从温州到楠溪县丞署办公,从温州东门乘船,视瓯江潮候到沙头,水路七十里,再到公署,他没有感到辛苦,诗中倒多是快乐情分。坐在船中看江两岸一样苍翠的山峰,心情自然是不错的。这其实也是以往楠溪人到温州的基本行为方式,心同此理,情景也应是一样的。 这首诗很好地道出了上塘的地理民俗风情,纯熟的写诗技巧,轻松愉快的诗风,不得不油然想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而这诗出自一统辖一方的行政长官之手,怎么不令人心向往之呢。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