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个人专栏   ->  正文
高远:上塘诗说(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17 20:06:03 作者: 字体:

  古县永嘉,东南名邑,在共和国建立后,区域屡为调整,1958年县治迁往上塘,人们对此举臧否不一。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永嘉历史文化被割裂,从此不复完整,给现在的永嘉文化工作者带来许多不便与非议。此为外话,然就县治建置上塘而言,当时的决策者也并不是随便定的,他们在当时的形势条件下已是看到了上塘一地的战略优势。上塘历史悠久,良田成片,水丰山秀。上、中、下塘三地人口较多,周边村落星布,是进入楠溪腹地的必经处,格局虽小了些,但与周边县市交流便捷,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个可攻可守的战略要地。纵观历史,浙南如果有什么较大点的战事,上塘就会成攻守双方的据点。

  从永嘉民间流传的唐末黄巢战争开始,北宋方腊时俞道安起义、南宋的陈虞之抗元、元末的方国珍割据、清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乃至长毛乱,好像都在上塘发生过一些战事,其中最著名的清三藩之乱时福建耿精忠属曾养性部屯驻温州时,与清军将领福贝子在绿嶂山下的战争最为惨烈,此战以清军大胜而使曾养性部形势急转直下,被彻底肃清告终。一百多年后,永嘉著名的文士、诗人陈遇春的《上塘山怀古》诗对这一战争做了很好的描述。

  陈遇春(1765~?),字镜帆,永嘉人,廪生,生于清乾隆三十年。因襄助重修中山书院,倡议成立“文成会”、“武成会”,众人捐钱,集资生息,以作为文武之士乡试、会试旅费等善举,对温州的文化贡献巨大,大家建造“会典标名”石牌坊表彰他,清光绪《永嘉县志》为之立传。也许是上塘的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人文风俗惹长了诗人的游兴与怀古之情,乘潮飘然而来,一番优游,留下三首好诗,即《上塘山怀古》、《中塘道中》、《怀谢灵运步<登绿嶂山>原韵》诗三首。其中史诗般的长篇古风《上塘山怀古》,最是气度恢弘,壮怀激烈。因此诗较长,典故较多,一般的永嘉诗文选本,比较少见。现录于此,让大家一睹这场四百多年前的战况,诗曰:

  百级层峦仰面看,十二芙蓉插天半。天险从来虎豹关,地形绝为东西冠。我来上塘山,临风坐岩畔。土人为予言,令我增三叹。忆昔八闽盗干戈,闻说任嚣教赵佗。叛将竟将全境献,瓯城遍地沸鲸波。

  浙东门户已断绝,楼船无路下江沱。亚夫将军从天降,雷霆奋击清妖魔。驻军险要屯罴虎,伏甲宝胜混鹳鹅。金鼓齐鸣万弩发,无知鼠辈投网罗。奇兵更从平堰渡,西山营垒高嵯峨。是知乡导夏君声,倡率义勇输忠诚。书生提戈能杀贼,贼党闻之心胆惊。奸宄侦伺计颇密,台卿复壁全余生。兵出横山五凤楼,轰车霹雳碎联舟。浮尸蔽港随潮下,可怜白骨葬江流。一朝奏绩灭封豕,双忠宸翰垂千祀。英风懔懔焕丹忱,千古仁人谁不死。汝南老宿纪成功,擘素濡毫叙始终。编年联付青史末,全书载入《四库》中。我闻此语重叹息,勒石曾窥燕许笔。将军遗烈昭云台,古刹名山庄颜色。承平此后万万年,一统山河光日月。

  清光绪《永嘉县志》中对上塘周边山的记述从西至东依次分下塘山、中塘山、上塘山与绿嶂山,上塘山即今下堡到后村一带的山体。诗人为了解这场不久前的战争,登上上塘山之巅一览曾经情况。诗篇的开头四句颇为气势不凡,“百级层峦仰面看,十二芙蓉插天半。天险从来虎豹关,地形绝为东西冠。”描述上塘山的壮美与险要,地形如虎豹要塞,险绝之势为永嘉第一。接下换写四句五言,加快节奏,道出了此行的目的,是让上塘本地人说当年的形境。此时诗人正当青壮年,给他说的上塘人能说会道,绘声绘色,听得诗人对当年的壮烈击节三叹。

  忆昔八闽盗干戈,闻说任嚣教赵佗。叛将竟将全境献,瓯城遍地沸鲸波。浙东门户已断绝,楼船无路下江沱。这六句是对此一战争背景的叙述,诗中引用秦将任嚣在秦亡时病重,要赵佗割据岭南之典故。清康熙十三年(1674)平西王吴三桂策动福建藩王耿精忠起兵谋反,占据了浙闽交界的分水关。温州总兵祖弘勋杀了温巡道陈丹赤与永嘉知县马琾,把温州献给了伪都督曾养性,曾盘踞了温州全境,加收钱粮,鞭笞乱下,民不聊生。并长驱攻下嵊县、天台、仙居等地。这样一来,浙东南被占领,增援温州的清军就无法从海陆运兵,温州社会动荡,形势危急。

  亚夫将军从天降,雷霆奋击清妖魔。驻军险要屯罴虎,伏甲宝胜混鹳鹅。金鼓齐鸣万弩发,无知鼠辈投网罗。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神勇如汉名将周亚夫的王子福喇塔飞渡钱江至绍兴,攻下嵊县,以雷霆万钧之势奋力打击曾养性属部,收复了台州的黄岩、仙居等县。计划由仙居沿楠溪依山南下,经上塘翻山到永临入青田,进军温州。曾养性的对策是兵分水陆,派精锐部队驻扎上塘以抵御清军。福喇塔将计就计,率军埋伏在绿嶂山下之宝胜寺。群鹳旋飞为鹳井,鹅行成列,鹳鹅泛指军阵。设伏工作静悄悄地进行,敌人难以察觉。九月初三,战斗打响,乍一交锋,清军虚晃一枪,佯退至绿嶂。乱军不知是计,以为得手,趁势追将过来。等其迫近,号砲一响,金鼓齐鸣,伏兵齐出,从石介下把乱军拦腰截断,乱军首尾不能相顾,杀死的,被驱入楠溪江淹死不计其数。这一战使曾养性温州据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颓势已见。

  奇兵更从平堰渡,西山营垒高嵯峨。这两句是写绿嶂山下战后清军乘胜渡江进军温州的事,与上塘无涉,按下不表。

  是知乡导夏君声,倡率义勇输忠诚。书生提戈能杀贼,贼党闻之心胆惊。奸宄侦伺计颇密,台卿复壁全余生。这四句交代了此战胜利的一个关键人物—永嘉生员夏声。史载:贝子统兵追,八月十九日至乐清,用温州府学生员夏声为向导。从诗来看,夏声此前已在楠溪率乡党中义勇之士开始抗击曾部,挫其锋芒了,所以诗人高度评价了这个投笔从戎后书生的智勇,后两句则讽刺了曾的枉自计策良苦,歌颂了贝子将军克复温州的功绩。

  兵出横山五凤楼,轰车霹雳碎联舟。浮尸蔽港随潮下,可怜白骨葬江流。史载此役中有五凤楼之战,那是次年之事,其地不在今永嘉境内。而桥下止舵山下原有二刘先生之五凤楼。上塘民间传说,这场战争,杀敌无数,敌方水陆部队均受清军重创,敌军尸体掩蔽了江面,随潮而下,楠溪江水被敌血染成红流,至楠溪江口才变清,因地名清水埠。

  一朝奏绩灭封豕,双忠宸翰垂千祀。英风懔懔焕丹忱,千古仁人谁不死。战争平息后,清廷在温敕建“双忠祠”以表彰纪念因此被杀的陈巡道与马知县。诗人同时也歌颂因此战死难的英雄们。

  汝南老宿纪成功,擘素濡毫叙始终。编年联付青史末,全书载入《四库》中。汝南老宿是指当时的府学生员周声炣,曾随贝子福将军征战,将亲身经历纪录成文,详细记述了这一战事的始末。汝南是周姓人的郡望,诗人为尊者讳,为前贤讳,故称之为汝南老宿。同时对周老先生的遗篇给予溢美之评,以为这样的文章是应当编入青史与收入清代最著名的《四库全书》中去的。此语不虚,后来的著名学者福建梁章钜先生也对周文评价甚高。

  我闻此语重叹息,勒石曾窥燕许笔。将军遗烈昭云台,古刹名山庄颜色。承平此后万万年,一统山河光日月。诗人听罢上塘人的述说,以为这些胜事,他要负起诗人的责任,把将军的功绩、上塘山、宝胜寺写入诗歌传诸久远。并自诩为唐代擅写碑记的文章大家、被人誉为燕许大笔的张说与苏颋。最后来两句如温州鼓词、参龙结尾一样的颂词:天下太平万万年,以寄托诗人的美好愿景。全诗概括性地详述了三藩之乱时温州的战事过程,指战者的胆识气度,上塘的险要,战争的悲壮。《上塘山怀古》一诗可谓清雄激越,起伏跌宕,手笔不凡,读之令人扼腕三叹。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