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文苑   ->   个人专栏   ->  正文
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观后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20 23:19:37 作者: 字体:

  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国人关注和议论的热点和焦点,“温州人”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口碑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儿。而无论是怎样的议论,人们似乎总是抱着急于窥视谜底,急于弄个水落石出的心情,总也离不开这样的话题:“温州人到底是怎样富起来的?”

  是的,温州人是怎样富起来的呢?我想,凡是看过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观众,是不难找到谜底、找到问题的答案的。而这个电视剧的播映,无疑地将会在忧患、困惑、求索、苦斗的中国人心池中,如“投石冲开水底天”一样,激起阵阵涟漪的。面对一个个“走马灯”似的接踵而至的画面和镜头,面对周万顺、赵银花、周陈雨、麦狗等一家人足迹所到之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博击中,所经受的苦难、挣扎和生死博斗的炼狱般的求索经历中,观众真切地看到了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却又是确确实实、活灵活现地发韧于这些处于“山深海阔的角落”、原本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土地上的奇人奇事。正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温州人无处不在,无处不到,无孔不入,无孔不钻;温州人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你的周围。”可以说,正是党中央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正是党中央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温州人提供了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的机会,给温州人提供了走遍全国闯荡世界的舞台。只要是市场经济所需,人们生活所求;只要是有利可图、有钱可挣,周万顺们什么话都听得,什么苦都吃得,什么活都干得,什么事都做得,什么罪都受得,什么路都走得,做到了“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耗尽千辛万苦”,温州人这种基于个人经济动机之上的市场经济意识、敢冒风险的胆魄、顽强拼搏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思新图变的观念、自强不息的品性,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在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美国人曾自豪地说过一句话——“在世界任何一处荒山野岭中,有一个年轻女性身背行囊单身徒步跋涉,那一定是我们美国姑娘!”那么,看过《温州一家人》的观众,同样会发自内心地说:“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的任何一个旮旯里,如果有一个挑担摆摊的小商贩、小工匠,笑容可掬地在招徕顾客,那一定是温州人!”

  温州的周万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温州的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众所周知,温州地处偏僻,可谓山深海阔的角落,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在长期的左的指导思想统治时期,也“因祸得富”,在某些时候,“左”的毒害往往鞭长莫及,而使这个角落里的臣民们有了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道路和一定程度的自由权,再加上在历史上这个地方就奉行叶适的“事功之学”,主张“通商惠工”,因而一当改革开放肇始,周万顺们就会“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了发挥作为个体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在剧中所反映的周万顺们初期的所谓“改革”,充其量不过是传统市场经济的复位、还原、反拨和回归。再者,70年代前,温州一直是“东南前线”的战略要地,国家在这里的计划经济投资的建设项目几乎等于零。因此,这里的群众,长期以来不能像吃“计划饭”的娇子那样,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等供应,娇生惯养,而只能像“野孩子”一样,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投身于市场,靠自己走南闯北、走家串户、风里来雨时去地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夹缝中苦挣苦扎,从而锻炼了自我谋生、自我发展、适应环境、求新图变的能力。正如电视剧所展示的,那些遍布全国的“温州村”、“温州街”、“温州店”、“温州柜台”,有哪一个不倾注温州人的艰辛和创造呢?温州人的创业史往往是一部辛酸史、血泪史、奋斗史!

  难能可贵的是,温州人走到哪里,就把“温州”搬到哪里,就把温州市场气氛营造到哪里,就把温州的生意经传播到哪里,就把温州人的“挤”劲、“钻”劲和“拼”劲带到哪里,就把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到哪里,这是温州人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贡献!其实,市场经济并不是只有国外发达国家的“舶来品”,中国的传统文化,像温州那样的传统经济,完全有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的地方,温州人的高明之处,就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找到了一条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能道,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演出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叹服、令人赞佩的威武雄壮的市场经济的活剧!(作者 陈惠方)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