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书画摄影   ->  正文
吹拉弹奏唱,样样拿手——一家子就是一支乐队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2-10-20 10:28:51 作者: 字体:

  陈久道是永嘉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也是温州曲艺界知名的人物,吹拉弹奏唱样样知晓。更是对民间的民俗、风俗有独特的认识与了解,并主编《民间永嘉》一书,也是我县首批12名群众文化工作“贡献奖”获得者之一。难得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头上顶着“艺术的光环”,子女在他的影响、熏陶下,各自也展露出艺术的天赋,他们每人都有自己拿手技艺,大儿子陈晟擅长拉大贝司;二儿子陈毅是鼓板高手;女儿陈双双会弹琵琶;小儿子陈志拉的是传统二胡。如今7岁的孙子也跟着陈久道拉起了二胡,这一大家子,真的如台湾著名书法家潘锦夫送给他的牌匾:“文艺之家”。

  因父与琴结缘

  虽然陈久道对各种乐器都精通,京胡、越胡、二胡、琵琶、笛子等都能信手拈来,但是他却从没有正式拜过师,完全靠自学。从最初的听别人拉,再依样画葫芦或是看专业书自学。如果非要说启蒙老师的话,陈久道说那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陈久道父亲名叫陈光良,是一名粮食保管员。在那个年代,人们很少去关注跟“文艺”搭边的事,更不会将钱花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但陈光良却是例外。一天,陈光良路过一家售卖二胡的摊贩前,喜爱拉琴的他很快被一把二胡深深的吸引住。抵不住二胡的“诱惑”,陈光良狠心的掏出了一元五角买下了它,那时他月收入仅十几元。

  当年村里没几个会拉琴,陈光良也只会拉几首小曲。但在陈久道的心中父亲的形象因此变得特别得高大,与众不同。同时对那把挂在墙上的二胡,也产生了莫名的好感,简简单单的两条线,怎么会奏出美妙的歌曲呢?趁着父亲上班之际,陈久道偷偷的把挂在墙上的二胡拿下来,凭着回忆父亲拉琴时的样子,手指摆放的模样,陈久道学着拉起来。一天中午,陈久道看父亲出去了,又“吱呀吱呀”地拉起来。想不到父亲却中途回来了,陈久道正等着父亲挨骂呢,想不到父亲却手把手的对他教起来,手指怎么放,节奏怎么跟上……从此,陈久道与“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直到如今,只要一听到琴声,他就会被吸引,静静的听着直到对方停止。

  为艺痴迷一生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DV的时代,唯一能听到琴声的地方就是戏班子。于是不管是刮风下雨、山高路远、还是寒冬腊月,只要听说村里有戏班过来,陈久道都会到场,听老琴师拉奏。听后,他暗自揣摩。13岁时,陈久道在自己所在小学的集体演出中为全校老师们合唱伴奏,尽管当时他的演奏很一般,但这水平在学校里已让人叫好了。

  1962年,14岁的陈久道小学毕业,辍学在家务农。16岁,父亲离世,拥有八个兄妹又是家中长子的他,撑起了家庭重担,随弹棉师傅远赴异地求生。在湖南一个小村庄,当村里的文宣队得知陈久道会拉二胡时,把他拉入了他们的队伍。于是,每天夜幕降临时,陈久道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当年红极一时的《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他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现在他依然能引吭高歌。18岁那年,陈久道成了一名筑路工人。当时的公路指挥部拥有自己的文宣队,为了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每月都有文艺活动。在那个唱样板戏的时代,会拉琴的陈久道成了队里琴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陈久道拉琴、唱戏皆精,名声在外。本县的各大剧团乃至乐清、温州等许多民间剧团聘请他为琴师。而他自己也不停止对艺术对技艺的追求。1989年,通过考试,他进入了县文化系统,在沙头镇任文化站站长,特长有了更好的发挥,艺术的道路也越走越远。平日里,他琴不离手,曲不离口,民族乐器“十八般武艺”件件都会,京剧、越剧、瓯剧三大剧种样样通,成为群文系统里的一个行家里手。

  不单在音乐上有追求,陈久道还涉及文学内容,编快板、写小品,写剧本、创作歌词。他创作的《永嘉楠溪》、《楠溪乡土无限美》分别获得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的“奥运之春”名族歌曲创作金奖和银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在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工作先进单位,是全省三个先进集体之一。

  如今,退休后的陈久道更加的忙碌了,每周他都要为永嘉老年大、瓯北老年大教唱京剧,在他的床头放着一叠叠厚厚的京剧乐曲,这些都是他上课的内容。

  文艺之路后继有“弦”

  受父亲陈久道的影响,几个儿女们均秉承了父亲的“事业”,长子陈晟是温州越剧团的乐队指挥、工会主席,擅长大贝司;二儿子陈毅,不仅是温州瓯剧团的乐队指挥,是个鼓板高手,全省有名,多次去台湾、香港、挪威、芬兰等地演出;小女陈双双会弹古筝、琵琶、扬琴;老四陈志能唱现代京剧,也会拉二胡,一家人坐在一起,就可以搞“演出”了,吹拉弹奏人人拿手。

  在陈晟、陈毅还小的时候,陈久道就带着他们兄弟俩到乡里参加戏班演出。两个小孩回家后,拿着家里的水盆、脸盆有模有样的敲打着。看着这两个孩子对乐器的喜欢,陈久道开始自己教他们拉二胡。每天放学回家,在父亲的指导下,兄弟俩“吱吱呀呀”的拉起来。

  陈晟还记得在13岁那年,父亲为他制作了一身包公的行头,头盔、胡须、戏服样样俱全。陈晟更是穿着戏服在舞台上表演了一圈,活灵活现的表现引得了阵阵掌声。

  陈毅9岁时,拜永嘉越剧团打鼓板老师林志蜂门下学习基本功。12岁时考入了浙江省艺术学校,在温州分校就读时,跟温州瓯剧团中国著名鼓司郑芝林老师学习,一直到1997年毕业。这五年的学习,让陈毅的艺术水平跃升为专业级。如今他毅然能记得当时艰苦的岁月,每天早上5:30开始练习,每隔半个小时才有几分钟活动的时间。“那个时候根本不敢偷懒,要是被发现没有好好练习,老师的鼓枪就敲过来了。”除了练习基本功,还要跟老师面对面的学习,老师打一段学生跟着学一段,如果曲子没背下来,或者打错了,第二天就要重新开始。“当时的老师很严格的,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所以看到老师都很害怕。”即便如此,陈毅说当时根本没想过要退出,只想着把鼓打好。除了他受老师的器重外,更多的是骨子里对这门乐器的喜爱。进入瓯剧团一年的实习期后,陈毅开始独立在舞台上演奏。正式与舞台接触,除了要打好自己的鼓外,还要记住演员的动作、神情等。一场戏下来几十个演员上百个动作都要了然于心。而更多的时候,陈毅打的是文戏,文戏更注重演员的内心,因此对鼓司的要求也更高,轻重、快慢,处处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凭着他出色的技艺,很快担任了瓯剧团的乐队指挥,而他自己也频频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如获得国际小戏节金奖,浙江省青年演奏大奖赛排鼓领奏金奖等。除了板鼓、排鼓、爵士鼓,凡是与鼓有关的乐器陈毅都会,且打得出色。

  除了儿女在艺术上变现出的天赋外,孙儿辈也是秉承了艺术的细胞。从小他们在音乐的天赋上让人惊喜。虽然年纪都不大,但是各个对音乐、对乐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如今陈志的儿子陈夏夏跟着陈久道拉二胡。其他的孙儿孙女外孙们也在父母的培养下,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相信陈久道家中的“文艺特长生”将会越来越多,文艺的队伍也将更加浩大。记者 柳苗苗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