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楠溪人物   ->  正文
医药世家之民间老郎中徐光明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2-09-16 17:56:08 作者: 字体:

  中医,博大精深,被西方人称为“第五大发明”。在民间,以草药为本的传统医疗法,也被称为“土医”。常有坊间传闻,某种疑难杂症,在西医上被判为“不治之症”,用中草药却能药到病除。虽说这可能带些传奇、传说的色彩,但不可否定,代代传承的传统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常常扮演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这期的医药世家带给大家的是乌牛的民间老中医徐光明。

  为父辈骄傲,立志从医

  一个西医大夫3-5年就可以在临床发挥作用,一个中医大夫从学搭脉、问诊到开方,需要十几年的临床积累。中医更多的像是一门经验医学,医师对中医的体验和经验积累也不尽相同。因此很多中医医师的医术都是代代相传下来,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到诊疗技巧和经验,并形成了自家独有的秘方。徐光明也不例外,出生在医药世家的他,从小就与中药打交道,并立志走从医之路。

  徐光明的爷爷徐茂进出生在清朝,能用灯芯火炙救村民,是名闻一方的乡间郎中。尤其擅长幼儿科,徐光明的父亲徐庆招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上,更是专心研读有关幼儿治疗的书籍,一生钻研清代儿科医家的代表作《幼幼集成》。在父亲的基础上,不只采用草药,而是中草药结合。对于身上的穴道,徐庆招也是一绝,常常利用穴道的手法使病情在最初治疗阶段得到缓解。在那个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又不发达的年代,徐庆招成为乡民的救命草,周边村子的孩子几乎个个都在他的手下医治过,徐光明清楚的记得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年,还有人抬着轿子把父亲接过去诊治。

  11岁,徐光明就开始跟在父亲身边学医了。初中毕业后遇上文革,没有机会再继续学习的徐光明跟着父亲学医。外出采药时,父亲会告诉他这是什么药,治什么病。当时的年代出去就诊的时候,往往是中药篮子随身携带,徐光明就提着篮子跟在父亲后面。到了病患家中,父亲一边告诉他病人的症状及用药方法,一边麻利的为病人治病。看到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父亲的治疗下慢慢的康复,徐光明就为父亲感到无比的骄傲,在心里也滋生了自己要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1970年,父亲去世后,20岁的徐光明正式接手了父亲的“工作”,凭着父亲在世时就有的医病经历,徐光明在乡邻的心中很快得到认可。而他为病人的成功医治,也让医术了得的徐光明从一名赤脚医生,曾经一跃成为一名吃公粮的卫生院副院长。十年之后,由于医院体制的局限性和时间的限制,徐光明又主动回归到民间的中医师行列中来。当时他的这种做法让许多人不得其解。1984年徐光明参加北京健康报刊函授学院,开始了3年的中医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学、方剂学、中药学、伤寒学……1985年,徐光明在乌牛开办了“光明内儿科诊所”,2009年开办了以中医为主的全科“王宅第二卫生室”。

  从“土郎中”成长成中医教授

  从事中草药研究40多年的徐光明,能背二三百首汤头(指中药配方编成的歌诀)与一千多味中草药药性,集验方、单方、秘方千余种。徐光明在长期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佝偻病”等怪病有自己20多个秘方,并写成论文向社会公开。除了拿手的儿科各种疑难病症外,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胆肾结石、慢性鼻炎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而他更是把一些患者的资料存档,详细记录在本子上面。在诊所墙角书柜里的一摞摞记录本并分门别类:伤科、皮肤科、中风、儿科等,成了徐光明最宝贵的财富。

  徐光明白天应诊,夜间从事医学研究和写作,常至午夜才休息,写下了不少手稿,并在1996年编写岀版了一本儿童发展丛书之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发表国内论文与国际论文十多篇,2009年被评为国际医学博士及医学界的中医教授。他在儿科中草药的祖传秘方上,还进行了创新,治愈了不少儿童方面的疑难杂症。

  以“悬壶济世”为准则

  就现代医学而言,中医带有一定的神学色彩。一些治不好的多疑难杂症,在中医这里却能药到病除。医疗行业有“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之说,但有的民间老中医就能治疗。在徐光明的身上也是如此,虽然他本人没有过多的讲述自己高超的医术以及一个个救人的神奇故事。但是从他诊所里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及患者亲自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除了他高超的医术,还有对病人的怜悯、爱心。

  在记者采访时,病人是源源不断,从乐清、温州及周边的镇(街道)过来,很多都是听朋友亲戚介绍后,慕名前来。

  来自瑞安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亲戚家的孩子,肚子无缘无故地胀起来,在当地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得到的是让她回家的结果。此后在一些大医院治疗也无效果,后来找到了徐光明,在吃了他开的几帖中药之后,就康复了,并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这样的例子在徐光明这里像抓中药一样,一抓一大把。徐光明告诉记者:“中医是传统的,根据阴阳五行,相克来治病的。不能千篇一律,用止痛药来止痛,这样是不行的。找到主要病因在哪,才能根治。”

  在诊所里记者还看到了乐清的王岩友寄来的感谢信。原来这位77岁高龄的老人家,几年前不幸患了心血管疾病,家人带着他辗转全国各地医院,花了40多万元,吃了大量的药物,均没有效果,由于他是S型血管又不能动手术做支架,最后连医生都想放弃他。百般无奈之下,想到向媒体求救,后经温州电视台有关栏目介绍,2010年12月的一天,他找到了徐光明。当时的王岩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吃了头10帖草药也没咋样,后面的7、8帖吃了,王岩友感觉自己明显的好转,胸也不胀了,精神好多了,接连吃了30帖的药。可是这时候王岩友却不吃了,徐光明得知原来王岩友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考虑到不吃药,这病还会复发,徐光明便免费为其提供治疗,一直到现在。
 采访当天,得知同行的记者要前往温州去采访帮助胡晓丰的丈夫周德理时(本报曾报道),徐光明更是陪同一起探望,并送上2000元的爱心款。得知周德理这次住院的原因是因为膀胱、胆、肾等处长了结石,徐光明还答应为其免费治疗。

  其实,徐光明济贫救人何止这一回呢?他有自己的行医准则,贫苦农民上门求医,从不收取一分钱。遇到一些贫困人和外乡来的病人,要用西医去解决的,他还会倒贴钱给他们去大医院里看病抓药。他认为从医不单是为了赚钱,更主要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在诊所里挂着的“世代悬壶”四个大字是徐光明的真实写照。

  子承儿科祖业,全家为民服务

  徐光明的儿子徐策如今也在卫生室坐诊儿科,徐策告诉记者,小学五年级到初三这4年的寒暑假都是在药房里度过,站在凳子上为病人抓药。闻着中草药味长大的徐策初中毕业后进入了温州卫校学习,后又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后在浙江省儿童医院(省儿保医院)和浙江中医院进修两年,并跟随内儿科专家及国家级名老中医学习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徐策称:“‘纸上得来终觉浅’,单单研读医理远远不够,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灵活多变,跟一个医术娴熟的老中医学习医理、临床实践,比读书本感悟得多且提高得快。”

  而在省儿童医院住院部实习的经历,让徐策更能对病患有深入的认识,从确诊到治疗到康复,为他以后的行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徐策认为,作为一个内儿科医生,能看伤寒、感冒不足为其,更要会急诊处理。因此当病情严重的孩子送来就诊时,徐策总能临危不乱,准确处理。很多同行的医生都说他窝在诊所里“太浪费人才”,应该在大医院好好展示自己。但徐策认为,治病是责任,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帮助别人。徐策的妻子项林林也是一位妇科医生,毕业于温州医学院。如今一家三口都开门坐诊,虽然项林林是西医方面,碰到妇科的疑难杂症她有时会带病患到公公那里用中医治疗。面对中医的神奇,常常会令她感觉不可思议。也正应验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成为一个名医很难,尤其想做一个民间知名的老中医更难。岁月更迭,中医在人们的头脑中已被渐渐地淡忘。徐光明凭着自己的坚守与奋斗,成为病患者的“救星”。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医,如今更需要传承和发展。记者 柳苗苗 永嘉电视台记者 戴晓青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