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产经动态   ->   永嘉招商   ->   天下永嘉人   ->  正文
一颗诚心,温暖八桂千万家

来源: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2-07-11 18:05:56 作者: 字体:

 

潘成西亲自检查棉胎质量。 林明 黄瑚 摄

  清晨的桂林,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的倒影落入镜子般的水中,清清楚楚。就像在这里落地生根的温州商人潘成西,他把企业的诚信经营视如这里的山,当它倒影在桂林市民的心间时,也是这般轮廓清晰。

  “山久久”,这是潘成西接手一家亏空的国有公司后更改的名字,寓意要把公司经营成如山一样长久。“只要能给千家万户带去温暖与舒适,这样,我自己也便有了一种温暖与快乐。”采访潘成西时,他憨厚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话语不多,但谈起棉胎却滔滔不绝。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执着,潘成西成了广西的“棉纺大王”,产品销量占据广西七成的市场份额。这一切的背后,是潘成西守着的一份敬业爱岗和诚信经营。

  立志温暖千万家

  “我们这辈子是受过苦的人。当年吃不饱、盖不暖的日子过得多了,现在轮到我为人做衣添被,怎么能干缺斤少两、掺假使劣的昧心事呢?”谈起和棉胎结缘,潘成西认真地说。

  1982年,年仅15岁的潘成西,为谋生学做棉胎匠,跟随师傅从永嘉昆阳乡梅坑村出发,颠簸来到了广西。在最初的打工岁月里,他跟所有学徒一样,躬着背,撑着大木弓学习弹花,用杆子拉着线整网,推着木大饼压被子。

  “棉胎是被子的心,可是市面上却有黑心棉。”深谙手工棉胎制作流程的潘成西说。当时,这一现象在鱼龙混杂的棉胎业里十分普遍,许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昧着良心使用一些劣质棉花和下脚料,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的“黑心棉”。 从此,他立志要生产质量最好的棉胎,让每个人都可以盖上“暖心被”。

  “手工的棉胎,用料都很差,盖着像木板一样,又重又不暖。”善于钻研的潘成西,在传统的生产工序中,钻研设计出了一套现代化的加工棉胎的机械流水线,从进棉花到出棉被,完全是机械化的。1996年,他花费多年积蓄的30万元,承包了亏损国企——桂林市土产棉絮厂,开始了他的“暖心被”梦想。

  “暖心被”售进校园

  在“山久久”的销售单上,记者发现数个非常小量的批货记录,只有十几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来自桂林师范大学学生的订单。原来,他的棉胎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公司每年都会接到不少广西高校学生的订单,这份信任,让潘成西很是欣慰。

  刚创办企业不久,全国高校频发的“黑心棉”事件,令潘成西揪心不已。“我只读过6年书,特别羡慕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怎么能受‘黑心棉’的毒害。”潘成西开始主动接洽学校,拿着厂里最好的棉胎挨家推销,以成本价出售,并且承诺“包退包换”。为此,他还专门投资改善生产线,生产学校专用的1.5米规格的棉胎。

  凭着良好口碑和过硬的质量,他的棉胎开始进入桂林的一些高校。从1998年起,潘成西的棉胎,数以千万进入各大高校。之后,几乎所有的广西高校,都用上了“山久久”的棉胎。

  诚信经营回馈社会

  一步一脚印,“山久久”跻身广西棉纺业前列。该公司的棉胎在广西市场的份额达到了70%,获得广西絮棉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资格证书,同时还获得全国消费者放心购物质量可信产品。面对这样的成绩,潘成西并没有自夸,而是把功劳归于他多年坚持的敬业爱岗和诚信经营。

  为采购品质最佳的棉花,他经常奔波于新疆与桂林两地。在参观厂房时,潘成西抓起一小撮棉花,一撕一合就能分辨出棉花的品质来,这是多年来亲力亲为的经验。虽然身为董事长,但他熟悉每一条机械化絮棉制品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个螺丝钉,每一次技改,他都亲自参与其中。

  “虽然棉胎不是高科技行业,但我们做了就要把它做好,没有诚信,企业难以走下去。”在坚持诚信经营的同时,潘成西立下规定,只要听闻谁因为贫困而盖不起棉被,他就会带上自己生产的棉胎,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去。每年,“山久久”都要给桂林当地的福利院、周边的贫困学校,送去一批批崭新的“暖心被”。

  记者从桂林温州商会的捐赠记录里发现,去年他为桂林的600位环卫工人每人送上了一套公司最好的棉胎。当记者问起具体数字时,潘成西说:“这算不上什么好事,给别人多一些温度,自己就温暖一些。”(本报记者 黄瑚 林明)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