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文化楠溪   ->   永嘉非遗   ->  正文
走遍永嘉特色村:墩头村的长寿秘诀
来源:永嘉网 发布时间:2012-03-08 21:55:25 作者: 字体:

  近日,永嘉欲申报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这一信息,引起众人的关注。其实,在我县,除了去年报道的上塘黄屿长寿村之外,还有好几个呢,本网将逐个予以探访。在桥下镇西溪墩头村,这个地处永嘉县西南部,西楠溪下游,总人口716人,其中60—80岁老人有95人,80—90岁老人有28人,90—100岁老人有7人,百岁以上的老人两位,可谓名副其实的长寿村。较之其他村落,墩头村有何不同之处?为一探究竟,记者实地走访了西溪墩头村。

  如今,正值季节交替时节,记者一行驱车赶到西溪墩头村时,整个村内被云雾包裹,鸟鸣山树间,溪水潺潺,环境清幽。墩头村落三面环山,耕地180亩、林地1069亩,村庄被一条溪流从村头贯穿到村尾,村内多产果树为枇杷、杨梅,夏天有白鹭栖息溪水边。

  村内保留农耕方式,家家户户前都有一亩田

  未进村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不是村庄了,而是一亩又一亩的田地。“以前这块田地多为土墩,之后为了耕种,才把地移平。而墩头村的名字,也就是这样来的。”村委会主任郑玉树告诉记者,“和大多数村落一样,因为村内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做生意,留在村内的大多数都是老人。”

  进入村内后,记者发现,墩头村的格局很有意思,几乎每户人家房舍前面都有几亩农田或池塘。留守的村民还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他们或栽种蔬菜、水稻,或养殖田鱼,自给自足。

  路上,我们碰到潘岳修老伯,81岁的他,还仍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种他的三亩田。潘老伯身板笔直硬朗,皮肤黝黑,如若不是事先获知,记者还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农已年过八旬。这几天下雨,他在家闲了几天,但呆不住。于是他买了几个一次性杯子,当做盆栽,埋几颗西瓜种子。待种子发芽后,他再移植田地里,一刻也没闲下来。

  郑玉树告诉记者,耕种地绝大多数是老人,即使年事超过九十了,只要还有体力,他们就不会停止劳作。其中有些老人一个人还要管着十亩多的田地,七亩用来种稻米,两亩种蔬菜、一亩种番薯等,每天都看着特别忙碌。子女叫他们休息休息,他们大多都不愿意。

  自给自足的方式,也让村民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快至晌午了,记者看到许多村民手拿铁桶,向田间走去。“自己要采些‘菜籽头’回去,好做下饭菜。”潘女士告诉记者。

  水源含有丰富矿物质,且在源头发现多株灵芝

  “如何保持长寿,村内的良好水资源是不得不提的。”郑玉树告诉记者。“过去村民都是靠村里的一口井吃水,井水里流动着很多鱼虾蟹,十分清澈。”郑玉树说。“由于井水水源有限,在七八年前,村里就建立自来水管,将山水引户各家。而县防疫部门的一次水质检测报告对此水的评价甚高,其称饮用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处。”

  于是记者一行,便有了去探探饮水水源地的东坑前山的念头。而在此之前,村民潘成策在东坑前山摘来的灵芝及不明药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只见他手里拿着的灵芝形状较大,难得一见;而另一不明药材,形状怪异,用手破其表层,会流出红色汁液,疑似何首乌,却无法断定。潘成策告诉记者,“这两个植物都是从山上摘来的,至前年开始,他已经收藏了四个黑色灵芝。”这时在一旁的村民也表示,自己曾在前几年,也摘到过灵芝。

  这一幕,为记者探访水源地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东坑前山几乎未被开发,充满了荆棘。我们一行人攀爬了十几分钟后,蓄水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记者就听到潺潺地溪流水声,但却不见踪影。村支书潘伟东告诉记者:“此处听到的溪流声并非村民饮水之源,它仍在上茅山和东坑前山的最高处,那里的水源比这带溪水更干净,更清澈。”由于除了水库前的路被开垦出,前面几乎没有路可行,我们只能就此作罢。

  爱讲笑话的百岁老人

  记者此行,也特地见了见村内的百岁老人。一位学者曾说过,这长寿虽与空气、水等生态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同个生长环境,人体健康却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和人的心态特别有关系。在看到潘祥坤老人时,更加证明了这一观点。

  老人102岁了,身体还是很硬朗,头脑也特别的清楚,只是走路略微颤抖,需要拐杖。而在此之前,老人一直在自家的田地耕种,直到95岁才放下锄犁。

  老人平时对吃穿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村委会主任问老人爱吃些什么,就给他买来。老人则说,“吃,我不挑,女儿给我煮什么就吃什么。”要说老人有什么爱好,那就是喜欢和大家聊天,爱给大家讲笑话。

  在几年前,老人家种的杨梅树被偷了,大家都在打趣说,“你怎么没看住,让贼给偷了。”而老人家反应特别快,并“耍赖”说,“是不是你偷的,快还我杨梅来。”顿时,把大家都逗乐了。一次,村委会主任也特地问问他的杨梅树有没有被偷,老人家则十分淡定地说,“你是村长,村里大小事都要管的。若我家杨梅被偷了,那我就找你去要。”

  和和睦睦的大家庭

  墩头村虽然对老人医疗保健等方面体系没健全,在生活垃圾处理上仍有欠缺,但尊老、敬老、爱老之礼仪蔚然成风。在清明节、重阳节这天,全村老老少少及宗亲都会汇聚到村里的祠堂,吃吃饭、聊聊天。前年刚建的老人活动中心向老人提供娱乐、休闲场所。每年过年的时候,请戏班唱戏;会给村内90岁以上的老人送些小礼品。

  “我们村里邻里之间友好,大家就似兄弟姐妹一样,气氛十分融洽。谁家老人身体不舒服的,家人又不在,大家都会代为照顾。”村支书潘伟东说,“到了过年那阵,在外经商的游子归家,他们都会在酒店里摆上几桌,请老人家一起来吃分岁酒或新年酒,特别的热闹。若是碰上哪家有人去世了,村里所有的村民都自发到这户人家帮忙处理身后事,出殡那天,全村的人为他们送行。村民之间和和睦睦,真像一个大家庭。”

  村委会主任郑玉树告诉记者,看到村内现状,他也有准备把墩头村申报为中国长寿之村的想法,不过并未有具体实施。目前,先对生活污水的排放、垃圾等进行统一管理,然后村里作个详细的规划,把村里的资源整合起来,让村内环境更加健康、生态的发展。记者  胡艺罗  摄影 林琦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