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永嘉网   ->   新闻中心   ->   永嘉新闻   ->   今日要闻   ->   时政要闻   ->  正文
县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研讨班外出考察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11-09-25 19:48:06 编辑:戴益洪 字体:
核心提示:带着加深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诚意,9月21-24日,县委书记盛秋平率县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研讨班,先后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嘉兴市南湖区,丽水市云和县、青田县进行学习考察。县领导娄绍光、陈建良、林乃排、金丐旦、孙颖、王国强、陈志斌、胡宝锋、金盾参加考察活动。

  带着加深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诚意,9月21-24日,县委书记盛秋平率县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研讨班,先后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嘉兴市南湖区,丽水市云和县、青田县进行学习考察。县领导娄绍光、陈建良、林乃排、金丐旦、孙颖、王国强、陈志斌、胡宝锋、金盾参加考察活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即退!走出去,一片开阔视野。走一路,看一路,交流一路,思考一路,心灵得到了久违的震撼,精神受到了一次新的涤荡。“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在工作落实上的差距,在解放思想上的差距,在善于运作上的差距。我们只有不等不靠,奋起直追,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的步伐。”研讨班成员怀着热切的攀高比强的进取意识,一路不辞辛劳地探求着永嘉优化发展、转型升级的全新模式和创新路径。

  吴中站:各展明星村之魅力  成为宜居休闲宠儿

  5年前还是个入不敷出的经济薄弱村,何以一跃成为年收入将近突破8000万元的“亮点村”?昔日交通闭塞、人人盼进城的乡村死角,如今为何出现“回迁潮”?5年前还是一个工商不活、农业不兴的困难村,为何现是工厂遍地、商业兴旺的黄金地带?……

  带着众多的疑问,县研讨班一行首站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的湖桥村,尽管周围是绿得沁人心扉的田地,但走进村里,突然又换成了另一番情景:宽阔的马路,整齐的房屋,村民们或在阅览室看书,或在健身房锻炼,或在放映厅里观赏电影。推开窗户就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跨出家门就是交通便捷的水泥路,路灯装到了家门口,生活垃圾有专人收,社会治安有专人管,公共服务完全与城市接轨。

  自2006年被列入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该村两委着力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工厂不断地运转起来,上万名外来工涌进来,一二三产风风火火发展起来。特别是去年11月,苏州湖桥集团揭牌成立,这是苏州第一家依托股份合作社组建的村级集团公司,下辖文化旅游、建筑、园林绿化等五个子公司,预计每年盈利不下3000万元。

  在湖桥,人人有股份、个个有社保,更有小病就诊、购买农资和日用商品、农技咨询和培训等便民服务“五个不出村”,种田灌溉、医保看病、村内通电话等反哺农民“五个不收费”十项实事,惠及全村4548名村民。

  2005年至今,湖桥村打破了自然村的分布,把农民的生产、生活、休闲,一二三产业“合并同类项”,把全村划分成五大功能区,即工业经济区、三产商贸区、娱乐休闲区、住宅安居区和农业特色产业带,让村里的各行各业实现了“五集中”,一下子就让全村各区井井有条。同时,走出“招商引资、借力延伸、工业强村”的发展之路,在村级投资环境大大改善的基础上,占有地理优势的湖桥村,利用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开发新的工业用标准厂房。

  旧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打破,换来了湖桥的勃勃生机,“湖桥模式”这个名词,已成了苏州农村最响亮的标签之一。

  旺山村,苏州最美的村庄,村内古刹宝华寺历尽沧桑,名泉憨憨井终年不息。当研讨班成员坐观光车穿越于小道中,只见两边竹影摇曳,柳条多姿,乱花迷眼,青草的味道扑鼻而来,鸟鸣声,声声悦耳。

  据介绍,近年来,旺山村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吴越历史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推出自然资源和生态农业两条特色旅游线,互补性开发,促进中发展,把旺山建成为融生态休闲观光、历史文化寻梦、运动健康养生、商务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区,以精品战略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使旺山村真正成为苏州市现代旅游经济和综合农业发展的样板和亮点工程。

  考察结束离开之际,当地村干部兴致勃勃地讲道,近期他们又要围绕吴中区环太湖地区5A申报工作的要求,来进一步丰富旺山景区内容,旺山村将有望成为具有休闲乡村特色的国家5A级景区。

  南湖站:“两分两换”的探路者   城乡统筹的余新样本

  2008年7月,作为我省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市,嘉兴全面启动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从1998年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04年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再到2008年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嘉兴一路走来正以更深的认识、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手笔,在39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新画卷。

  作为离市中心最近的新市镇和城乡统筹发展试点镇,余新镇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上以一抹鲜亮的绿色,跃然纸上。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收入多元化,都走在嘉兴的前列,也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在嘉兴市南湖区,研讨班一行先是认真聆听了嘉兴市农办改革指导处俞小琳教授关于“两分两换”政策的解读,随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该区余新镇的新泽园小区进行参观。

  小区内随处可见的园林景观,排排农民公寓错落有致,条条宽敞道路纵横交错,让人眼前一亮,恍惚置身于环境优美的都市大社区。据了解,该小区主要是安置工业功能区拆迁户和“两分两换”土地流转户,解决了1500多户农户的入住。

  云和站:在“小县大城”发展蓝图上续写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丽水市云和县由于山多地少,村多人少,被冠之以“九山半水半分田”。云和县在发展中通过不断探索,最终锁定“小县大城”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发展至今,初步形成了以木制玩具为支柱、轴承、泵阀、小水电共同支撑的区域特色工业框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住宿、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小县大城”的发展之路。

  产业和资源的不断集聚,使“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的实施水到渠成。按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梯度转移、市场运作、货币补助、稳步推进等原则,云和县近年来积极引导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地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

  这是来自云和县城市化的几个数据:全县90%的产业和企业集中在县城;全县88%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上学;全县65%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和就业;城市化率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创新。

  在全省最大的农民下山转移小区——普光农民公寓里, 4000多名下山农民开始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为了让这些下山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云和县大力开展农民转移培训工作,切实引导和帮助下山、出库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真正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青田站:依托生态优势   古村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考察学习的最后一天,研讨班一行来到位于侨乡青田的洞背古村。古村内青山连绵,古树参天,碧波荡漾,灵气四溢,幢幢崭新的白墙青瓦、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弥漫着古风古韵的刘基祠堂与牌坊,宏大壮观的演武台文化建筑,一个山、水、村落、建筑、梯田融为一体的伯温古村景象显现在眼前。村内民居建筑依山就势,与梯田景观相映成趣,以山野乡土风格为主,部分建筑为明清古建筑,整个山村的建筑随同地形的层层递进、拾级而上,其蜿蜒曲折的布局形态特征,成为古村的一道风景。

  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一路娓娓道来:洞背村位于青田4A石门洞景区石门飞瀑顶部,该村以开发“刘伯温怀古文化村”建设为主线,全力打造了观光、休闲、名人文化、农家文化、互动体验、会务、旅游接待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把和谐养生作为景区的主题,营造出一处倾听乡村曼妙音乐、品味山水诗意憩居、体验乡村悠闲生活的“山水养生第三空间”。

  从去年开始,青田县结合新农村建设,投入近7000万元对全村危旧房、泥瓦房,按照统一样式进行了整村改造,深入挖掘“伯温文化”,并有选择地布点建设了一批具有“伯温文化”特色的景点,全力打造“浙南旅游第一村”的中国名人圣地旅游品牌。

  当各地的乡村游遍地开花时,农家乐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是能长久经营,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农家乐却是少之又少。而洞背村在发展农家乐时,计划组建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履行协调指导、规范管理和宣传促销等服务职能。同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接待、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的“四统一”管理,让村民人人受益,并及时对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短短4天时间,研讨班一路匆匆行来,一路学习、一路比较、一路思考,大家感慨良多,收获良多,大家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开眼界、大受启发、大受教育、大受鼓舞。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考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县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发展方向,绝不做“井底之蛙”,一定要认真学习发达地区的开放搞活、开拓创新,一定要借鉴先进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一条符合永嘉实际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发展的新途径。记者 汪雪琼

(作者:

更多>新闻中心

更多>专题发布

更多>推荐阅读